• 微信登录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
  • 目录
  • 评论
  • 设置

揭秘历史背后的故事

作者:南山空同    2021-09-27 13:00    阅读:2307    回复:0

揭密你所不知道的《道德经》背后的故事

引言:我们要讲道德经的故事之前,将我在《假象》一书中的前言发出来,作为铺垫,也方便理解后面要讲的故事。

你所不知道世界之中国传统文化

很多人一说到中国的传统文化被侵袭,处于弱势地位,需要更多的人进行弘扬,然而奇怪的是,任何一种优秀和先进的文化,都具有强烈的侵略性和自我复制性,为什么中国的传统文化就处于弱势地位了呢?其实,很多现今以传统文化名义得到弘扬的,不是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而是伪传统文化。如果人们连自己的文化是什么都不知道,何谈弘扬?

一、什么是文化,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

1、什么是文化

文化,是指某个特定区域内特定群体的生活、行为方式及思想价值标准。它是对某一特定群体相对固定的生活和行为方式的表现,并最终成为其特有的思想方式和价值标准。

它通常是通过外在的物化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对不同群体形成影响,并以此实现自我复制和传播,最常见的思想文化的物化表现形式,主要包括雕刻、建筑、绘画、音乐、文学、舞蹈、娱乐活动等。

我们将由此引发的相关社会现象,称为文化现象,并将某种文化在更大范围内形成的对不同文化的冲击和侵占,称为文化影响力。

2、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也称中国古文化,是指从神州大地上的先民开始有自己稳定独特的思想方式和价值标准开始,而孕育的文化。

我们今天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其实更多指的是秦汉以后儒家文化,然而,秦汉以后的中华文化,在本质上来说,是与此前的中华文化背道而驰的。也就是说,秦汉以来的中华传统文化,其实是伪中华传统文化,除非人们认为,中国文化的源起,是汉代,而非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更非周文化,亦非更早的华夏文化。

我们今天要讲的,是中国大地上存在的,你所不知道的中华传统文化。

二、中华传统文化的起源

一个群体有着什么样的共同记忆,便有着什么样的群体性格,由这种群体性格所延伸出来的行为和思想,我们称为这一群体文化的起源。

(一)、有关水的记忆( 12000-9800年前,古昆仑)

1、盘古开天辟地的真相

距今 12000— 9800年间,昆仑山,为人神共居之地,共有神明近百,族人近万,与外界鲜有往来,被后世称为天都,昆仑之名,也称混沌,是距今 6300年左右才给他起的名字,为浑然一体,未曾分貌之意,是为强调以前人与神都居天都之中,不曾有天地之分。

盘古氏,原名盘,原龙马氏水器幻化而成的灵物,后人又称浑沌氏。

古时极地之冰消融,昆仑山中,连续降雨九十余日,大地震动,水有中出。天地昏暗,难分昼夜,灵兽鸱鴞口中喷火,四周皆明,众族人得以外逃。而开路的,为昆仑智者的贴身护卫,为纪念他,称为混沌氏,也就是所说的盘古氏。

众神离开昆仑山后,迁到了青海湖边、倒淌河旁、日月山下,再未能举族回迁,那座当初被毁的故地天都,被称为昆仑之墟,墟者,被毁之故都也。

2、八卦中的坎

水曾给他们带来了极度的灾难和困境,因此,伏羲在创研八方八风之法时,用坎来代表水,代表失去故土支撑的困境。

后众人依水而居,取水围猎而生。人们在青海湖边取水后,用土陶来装水,因此,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水土都有着包容承载万物的本性。而这些本性,在秦汉以前,一直存在于人们的日常行为中。

同时,中华先民第一次在平静的大海(青海湖)边,看到了山峰倒立的影子,看到了自己的身影,孕育着清静为天下之本的思想,更孕育了人定胜天的思想。

3、被误解的人定胜天

人定胜天,不是人肯定能战胜大自然,而是说,人在保持内心如水般安宁的情况下,才能够更到地认识到自然规律。

“定”是保持内心安宁的意思,“胜”是能够的意思,“天”是指一切规律。人定胜天四个字中,很多人理解错了三个。从这里,我们仿佛可以看到秦汉以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曲解与肢解。

4、择低而就,不与万物相害

那整整 1000年中,人们还和水学到了“择洼而居,万物莫有比其位者,以成大河,顺势而行,万山莫有阻其途者,以达江海。是故心清者不弃形浊,道远者不计迂回,识浊而持清,行躁而心静。”的思想。

这些思想,成了后世几千年中,中华人对自己和世界,最朴素的价值观。

(二)有关火的记忆( 12000—— 9000年)

如果你问一个人,为什么火能生土,那人会咽一下口水,说,火把东西烧完了,便变成了灰土,所以,火能生土。

我们都知道,现在说的火不一定代指真的火,土也不代指真的土,但在以前是。

1、燧人氏钻木取火

在盘古开天地的故事中,我们遗忘了另一位牺牲者。昆仑山中燧明国曾有一鸟,名叫鸱鴞,此鸟来自万明国。

此万明国,有日无月,四时为昼,那鸱鴞数千年来吸收太阳光华,无有始终。

后因有人用神力挡住太阳光华,天地昏暗,数月不开,天阴地冷,极地生冰。鸱鴞逃离万明国,欲来昆仑山中问一究竟。

鸱鴞来到昆仑山,落于燧明国,是时燧明国皆为昏暗,鸱鴞啄燧木枝而生明火,该族人皆以火为尊,以鸱鴞为圣灵。后来众神离开昆仑时,鸱鴞耗尽了太阳光华,隐于昆仑之涧,后不知所终。这只鸟后世的名字,叫毕方,这个故事中还隐着一个故事——燧人氏钻木取火。

2、制陶取水,火能生土

人们在日用山下取水后,水储存多有不便。

后有一日,有泥土被烧动物的火烤多日,其质地坚硬非常,从此后他们学会了烧制陶土,用来盛水。而这之后,人们的意识里才产生了火能生土的意识概念。这里说的土,代指陶土。

而这时候人们对陶土制品的要求是,宽厚、沉稳、承载接纳。

而这些相应的思想,也成了最早的中国传统文化审美的一部分。而陶土,那时候成了整个部落最珍贵的东西。

(三)有关风、土、金的记忆

1、依水而徙,风所致止,皆为沃土( 9000年左右)

伏羲时期,人们在猎狩的同时,学会了饲养家禽和采集储存食物。

采集食物时,人们无法直接看到更远处的食物,但他们有一条特别简单的规律,即——风所致止,皆为沃土。意为顺着水流,去发现那些凡是风能到达,但又能停留下来的地方,肯定是适合人停歇驻扎的地方,并且那些地方肯定能采集和猎狩到食物。

如果将上面的字简化处理,只余下两个字的话,便是风水。如果把以上原则展开的话,便是国人一直重视的风水堪舆术之要义。

(四)、女娲补天与阴阳四时思想

女娲生活在距今 8800年左右,她生活之时,中国人用的是太阳历,那时的太阳历,将一年分为十个月,每个月分为 36天,一年合计 360天。

你只要稍微细心一点就会发现,这个历法是有问题的,每年比实际少了五天。

太阳历,本来是伏羲用来测四时变化的,当时他将石柱立于地上,观察日影,有一日表影最长,将此日定为冬至,日影最短,则定为夏至。冬至与夏至日确定后,夏至到冬至中分,则为秋风,冬至到夏至的中分,则为春分。此为四节,为北南东西四方,再加中间,为五。

最早的太阳历是五时,一个时长为 72天,因这一计算周期太长,他们就采取一个办法,按阴阳的原则就对应一下,一年就变成了 10个天干(月),这是最古老的太阳历一年是 10天干(月)。

因是观察太阳而来,所以叫太阳历,十天干便出自于太阳历。

但这个历法是有问题的,用的时间越长,误差便越大,在他们认为是冬天的时候,天已经变得暖和了,在他们认为还没到汛期,放心地到渭河边上打猎的时候,洪水的到来淹死了很多人。

更多的人觉得肯定问题出在了天地失序的问题上,女娲决定重修四时(春、夏、秋、冬)、重定四极(东南西北),他们发现了更巧妙更不容易错的方法,那就是在寒暑易节的过程中,观测月亮。

他们发现每一次寒暑易节,月亮会出现十二次,这十二次的天数加起来,是 365天。因是以观测月亮得来的历法,所以叫太阴历,一年十二个月,另有 5天,作为过年,从而产生了十二地支。

女娲为了测四时,定四极,她在山顶上按照伏羲的身高立了一个表(石柱子),这个有七尺高( 1.61米)(今天为什么是堂堂七尺男儿,就是按照伏羲身高来算的,当时伏羲真正身高是 1.61米)。

女娲重新修定好四节方位后,为了更好分辨,在象征伏羲的柱子旁边,又立了四个柱子,分别代表东南西北。并用五种不同颜色的土,铺在地上,分别代表东南西北中,也就是后世所说的五色土。

当时立的四个柱子,都是石质的,为了方便区分,便用不同色彩的土,在柱子上安放了人形的头,像征着其他的人。让大家一下子不管从哪个角度上来,都能认出来这是东南西北。

女娲每个方位用不同的色彩的土来表示。被后世说成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将立四根石柱说成是断螯足以立四极(立四极其实就是四个季节) .

这个故事发生以后,一直是口口相传。有人传女娲定了四极,后世就想成了天尽头,立天塌了,她拿四根柱子把天给顶起来,这样就不塌了吗,于是出现了断螯足以定四极,还有一种说法,说女娲在山顶安了一个可以通天的梯子,可以到达天上。

其实那个梯子叫齐天表木,其实,表木在古代指计量用的石柱,叫齐天表木,是指此物能够于感应上天时间变化,与其同步。

这之后,中华先民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明确的阴阳互生,天人合一、一年四季,生长收藏的思想。

(五)、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四个时期

⑴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从秦汉时期,便已断了。

第一时期:孕育期,孕育期为至今天 12000年至 6300年间,中华文化一胎三育,形成了以终南山脉为主线的伏羌文化,以岷山山脉为主线的岷羌文化,以及以昆仑东脉形成的苗羌文化。合称远古文化。

第二时期:长成期,长成期为至今 4300年至 6300年间,以文化融合为主要形式,主要是指神农氏族、轩辕氏族及三苗氏族的文化融合发展期,各个原本相互独立的族群文化得以融合,产生了中华古文化的雏形。也称上古文化。

第三时期:繁盛期,繁盛期为至今 2000年至 4300年间,为上古文化的开花结果期,主要是以渭河、黄河、长江流域为文化形成地,并且以建筑、绘画、音乐、文字、娱乐等方式加以展现,称为中古文化。

秦汉之后的主流文化,并非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因为它跟此前中国近 10000年的文化不是一脉相承关系,而是截然相反。

三、中华传统文化的断层与传承

(一)、中国传统文化从秦汉起,便被人为断层

1、水纳百川与独尊儒术

秦汉之前的中国文化,向水学习,讲水纳百川,有容为大,而汉宋统治者却强力实行罢黜百家,独儒术。用政权力量,断层中国文化,而他们所尊的儒术,也是冒牌的。

2、敬德保民与三纲五常

西周姬旦创立的儒家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敬德保民的意思是要人认识和尊重一切自然和人性规律,不以皇权为上,只要是“民心所欲”,则“天必从之”,意为,只要是民心所向,连上天都会顺从的,用今天的话来说,即尊重科学规律,倡导民主思想。

然而秦汉时的儒家摇身一变,名字还是儒家的名字,内容却变成了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

3、天人合一与存天理、灭人欲

从伏羲女娲起,中国人便重视天人合一,认为人与自然相互感应,万物谐以长成,人们按尊重生长收藏之理。

而后世的伪儒家却将天地人对立了起来,从汉朝起便进行了曲解,到了宋朝时,有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从而让更多的人觉得,天理是高高在上,需要遵从的,而人欲是低下的,需要抛弃的。

须知,道德二字中,道指自然和人性规律,德指尊重这些规律,人性、人之常情,也是规律的一部分,忽略人性而谈天理大道,只是以道德之名,实行愚民统治之实的工具,一个忽略人性的社会,必将制造更多灭绝人性的悲剧。

4、从阴阳互生到天尊地卑

最早的易,讲的是阴阳变化之理,其中重要的思想便是,阴阳同体,一体二相,互生化合,交易生化。而经过伪儒家的改注后,变成了天尊地卑、君尊臣卑,男尊女卑。

中国此前的文化思想中,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思想内容,也是违背易经本旨的思想。大家现在看到的图书版的易经,是被植入广告版的《易》,有很多的后天误导。

(二)、中国文化的顽强传承

不管封建统治者如何有意破坏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是以他顽强的生命力存在了下来,这些思想包括:

1.阴阳互生,一体二相,天人合一、易理文化

2.五行生克,金木水火土,理解世间万物此消彼长中的能量和命运变化

3.四方四节,生长收藏,掌握万物兴衰之规律。

4.八风之理,八卦之节,六十四象,推测吉凶之变

5.水的择低而居,水的承载、土的包容,宽厚、沉稳、承载接纳。

因此,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要从秦汉之前去找,他们是周易、是风水、是天人合一、是阴阳八卦、是天干地支、是黄帝内经、是敬德保民、是四时五行、是《道德经》、是《庄子》、是《墨子》。

因为他们和我们的先祖思想一脉相承。

但绝对不是《弟子规》、不是《教经》、不是宋明理学、不是三纲五常、不是奴性文化、不是《战国策》、不是《三十六记》。

因为他们与此前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截然割裂。

虽然近 2000年来,中国真正的传统文化不断被以各种名义和途径被扭曲和肢解,但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会有五行八卦,就会有阴阳易理,就会有老庄哲学。

五、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否会复兴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否会复兴,取决于中国人是否能够发现自己真正的优秀传统文化。

而不是在全世界谈公平的时候,我们在谈礼制;在全世界谈自由的时候,我们在谈统一思想,在全世界谈平等法治的时候,我们在谈仁义;在全世界在谈正义与人权的时候,我们在讲君子与小人。

真正的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对人与万物和谐共存的探寻,是对万物间生克助耗泄变化的洞察,是对天人感应的独特感知,是对生长收藏的自然规律的尊重,是医学上的气灵中和,是人性上的包容一笑,是神秘的人神同居,是屋顶上那恰然对称的风水,是厨房中的巧夺天工的调和五味。

好,有了以上基础,我们开讲道德经背后的故事。

顺便提一下老耳的归宗,老耳年老之时,一路西行,到达渭源和临洮交界处的西顷山区域,那个地方,是法藏生活的地方,去见法藏。

而他的家人后代,也都生活在离此不太远的陇西,至今,陇西仍为天下李姓的宗庙之所在。


第九章:揭密《道德经》背后的故事

西周初年,周公留下《易经》,留下周礼,留下敬德保民的正统儒家思想,离世而去。

易经中饱含着伏羲教导世人认知世间变化的智慧,有着对生生不息,气灵相易,阴阳互存的认知,儒家思想中,有周公教世人如何认知自身行为与外界的智慧,周公的言行,更被进入周室的图书馆,教授给王公臣子,加以学习。

那么,周代数百年,谁才是继伏羲与周公大成者?唯有老子一族。

也就是说,在当时,真正能整体上和全面继续伏羲和周公思想的人,只有老子这一族的人。

为什么说是老子这一族?因为受当时文化水平限制的原因,很多人都是言传身教,以父为师的现状,决定了很多官职的世袭制,所以世袭制不是优良的一种政治制度,但在当时,是一种最为实用的文化和技能传递方式。

因此,作为当时技术含量最高的官职之一,国家图书馆兼中央党校,一直由老子一家世袭继续,所以司马迁的《史记》中所说的老子,并非一人。

老子第一次出现是在幽王二年(公元前 780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甫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土无所演,民乏财用,不亡何待!——夫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国之征也。川竭必山崩。若国亡不过十年,数之纪也。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

老子,字伯阳,这里面预测西周必亡的人,便叫伯阳甫,甫在古代有两层意义,一层是父老,另一层是对男子的尊称。后世之所以断定此人便是老子,是因此人与老子官职相同,字相同,至于那个“甫”,则是对他的尊称。

其实错了的。

其人为老耳的曾祖父(祖父的父亲)。

如果我很有名,但我父亲没怎么有名,别人记不住我父亲的名字,向别人介绍时会怎么介绍他?会说, XXX父亲说了什么。

伯阳甫,其实说的人,不是伯阳(老子)本人,而是他的祖上,相当于说 XXX父亲。

到这里其实我们会发现,老子之所以能有他活了二百多岁、一百六十多岁、七十多岁这三个不同的版本,是因统计口径的不同,表面上都是“老子”,其实是指三个不同的人,让更多人难以理解的是,为什么三个人都叫老子。

周代的官职是世袭制,比如说我爸是国家档案局的局长,大家就管他叫黄局长,我爸退下来以后,紧跟着我当上局长,大家仍然是称呼我是黄局长,但人其实已经换了。后来我再退下来,我的儿子接替,他还是黄局长。

其实,老子,本姓老,子是爵位,也是一种尊称,相当于局长一类。

这样一来,其实在历史上出现了三个叫老子的人,一个是预测周将亡的老子,一个是写道德经的老子,另一个是孔子去见时的老子。

后世将这三个人混在了一起,我们分别看这三个人都做了什么。

孔子见老子,到底谈了什么?

孔所见的老子,并不是《道德经》的原创者老耳,而是他侄子辈的一个人,后世称老聃。

这时,老耳留下的《老子》内容,已经被存入到当时的国家图书馆兼档案馆。孔子来见老聃时,有两个请求。第一个请求最为高尚,说,我想恢复周礼。

孔子想恢复周礼有两个原因,其一是孔子有两个偶像,分别是周公和老耳,而周礼是周公所倡导的思想,周公是中国儒家文化和思想的奠基人。

不过,最早的周公思想(周礼),和后世所说的“周礼”,特别是《周礼》这本书,除了名字相同之外,其余的相距甚远。

周礼,即周公倡导的社会伦理制度,当时的核心是——敬德保民。

当时人们心中的“德”,与现在说的“道德”二字无关,“德”的本义是顺应自然,保民的核心是“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敬德保民”的思想本质,是顺应自然,顺应规律,以民意为大,所以说是“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周公所倡导的,不只是一种思想,而且通过他的推行,变成了一种制度,他认为民意为大。因此,周公定的很多制度,最初都是要求王公贵族的。家天下的思想中指,天下之人,皆为一家,皆为天子,都是上天的子孙。而君王,只不过是上天的长子。所以他可以代表家长来管里家中的各种事务。

作为长子,首先要修德,首先要知言善行,一言而定,不妄言,在行为上要为其它人做表率,让其它人能以身效法。同时,做为君王,必须像家中的长子一样,保护和疼爱自己的弟弟妹妹,并且虚心顺从他们的意愿,不要以长兄的威权处处压制他们的意愿、不要与他们争利。这样才能体现父母的本意。

如果作为家中的长子,上不知道照顾家中的老人安康度日,下不体恤病弱与幼儿,中不听手足意见,那么他在这个家中只会变得越来越孤立,作为父母的上天,也不会让你来替他管理这个家,而是会换掉。

因此,最初的敬长明德保民,是要求君王和全体子民都要这样做的,而且君是要首先做到,做给其它人效仿的。

孔子所处之时,恰逢乱世,周天子的话,基本没有哪个诸候听的,而这时候。孔子却提出要恢复周礼,无异于 1944年左右,溥仪的谋士建议溥仪登基,让天下人都来朝拜一样。

老聃笑着说:“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意思是说,你所说的周礼,当时提出他的人和骨头都已经腐朽了。只有这些言论还在。而且君子懂得什么时机运用它,如果没有施行的环境,就把它藏起来也是办法。意为,现在的社会环境,你觉得还有可能实行真正的周礼么?周礼是好东西,但时机不成熟,要把它藏起来,等待时机。

孔子道:虽然周王室势力微弱,但我们一旦倡导周礼,必将迎得各诸候的拥护。

老聃道:吕尚曾因为华士不来见自己,认为这会使得自己的权威受到了轻视,便杀死了华士,周公很为反对。他说打比方说,做哥哥的,怎么可以因为有个弟弟不理你,就杀掉他呢。但周朝刚刚建立,还要依靠吕尚继续保持稳定,巩固发展,周公的敬德保民也得让位于权力,如今你再要倡导周礼,我认为你的目的不在倡导周礼本身。

孔子还要争辩,老聃道:好的商人,走路时会把贵重的东西藏好,好像什么都没有一样,去除掉你过多的欲望和察颜观色的本领吧,那对你是没有好处的,我所能给你说的,就这些了。

孔子知道自己想推行周礼的想法无法得到老聃的支持,便提出了他的第二个要求:说我想写本书,完成后能不能被国家图书馆和档案馆收藏?

在今天看来,这是个很小的要求,但在当时,这个要求,基本上和要把我写的书当成中央党校的选修课是同等情形的。

老聃自是不答应,孔子求得没办法了,老聃便说“圣人述而不作。”。

孔子出来后,大家问孔子对老聃的印象,孔子说:“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我们接着要讲的,是那个真正与《道德经》产生有关的老子身上发生的故事。

商末周初之时,文真要众仙不得干扰世间,但可轮流入世,传道于世间,于是有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但论先天条件,无疑是老子一族最为优异。

可想而知的是,这一家族,数百年来都在研习伏羲与周公思想,并且传授他人,因此,若论对伏羲和周公思想理解最透彻者,非老子一族莫属。也就是说,这世间,理解龙马氏所代表的L星和H星思想最透彻的人,只有老子一家,但不足是,虽透彻,却并没能真正全面学习和了解L星和H星人的哲学思想。

此时文真已然睡去,伏羲不理世事,只有法藏在常务值班,因有了《易经》和周公思想数百年的铺垫,人们的认知已然到了可以提高的阶段,法藏也欲寻代一合适的思想传播者,故由自己的故地,西倾山一路东来。

当时,法藏的备选人有两个,一个是尹喜家族,一个老子家族。

选尹喜的原因,一是尹喜的职务,他的职务是周至关令尹,外兼职天文馆馆长,一直是在终南山下楼观台观星望气,更容易理解天地之序,生生不息之理,也更懂生长收藏之理,因此专业基础过关,另外,尹喜出生地,离法藏点化伏羲的地方极近,法藏曾与尹喜有一面之缘,因此,有天然的亲近感;但不足之处,是理论基础不够扎实,缺少宏观认知。

选老耳的原因,是老耳的职务,他的职务是国家图书馆馆长,中央党校校长,更懂伏羲与文真的思想,如果自己再教导一下,那么其思想体系将更为完善,缺点是,他缺少观星望气的经验,理论有余,实操不足,怕无法做到由术至道的境界。

因此,法藏的东南,是考察二人,而收其一。

后来,距天水、宝鸡、西安一带发生了大地震,当时天水到宝鸡的河道被堵塞,泾河、洛河河道也被堵。此时文真已没身离世,法藏自言说,当初文真到岐山去,要生化万物,然而机缘巧合,却被姬旦发现了那土的存在,动了下。到现在三百年过去了,地上的山川与天上的九星之间没能协调对应上,因此导致此灵失序,应当加以化解。等到第二年时,岐山因为积了太多的水,山崩地陷。

这时老子家族说:以前,周朝是在渭河以北兴盛起来的,得地利于歧山,有岐山这样便于生养的地方在。现在,渭水河道被堵到了下水来,歧山因为积聚了过多的水而导致山崩,这是水土没有生化好的缘故,不但山川气灵失序,民意也得不到显现,正是因为这样,才发生了这样的事,周朝的时代快要结束了,最多不会超过十二年了。

法藏听了老子家族的说法,知其间接地道明了事情的原委,而歧山是三百年前的无极生化之地这样的秘密,不是一般人可以看出来的,更是少有人指出这次事件的原因,是因为地上的山川在斗转星移时没有协调感应上的缘故。

因此,在心中给老子家族,自然加分不少。后周衰,正值图书馆馆长由老耳担任时,他无意为官,有意观星望气,知盛衰之理,在当时,天下观星望气之所,唯楼观台为佳,楼观台的负责人。

法藏告诉尹喜,老耳即将西行前往周至关的事,要身为周至关令的尹喜相机引导。

尹喜得到法藏的旨意,心里非常高兴,没等李耳到周至关,自己便提前赶往老子家中拜访,结果当时在函谷关与老子相遇,一同到达位于终南山下的周至关。

当时,在李耳身上还出了件奇事,在他们路过终南山下,快到楼观台,歇息之时,从山中走出一头兕兽来。

这兕兽,已经有近三百年没在世间出没过了,很多人只听说过兕兽之名,却不曾见过,其他人都躲避了开来。老耳也有意牵牛离开,那兕兽却不走,一路跟到楼观台,后来成了老耳的坐骑。

因此,老耳骑的不是大青牛,而是兕兽,一种商末周初存在的类似犀牛的动物。

到周至关后,二人观星望气,以知周之气数,后二人决定辞官归隐,当时尹喜假称有病,需回家休养,因渭水河道塞乱,无法通行,便绕道经关山、清水,最后与老耳一同到达天水伯阳乡,也就是尹喜的老家。

李耳到伯阳乡后,尹喜派人将老耳家人一同偷偷接来,后来东周兴起,因周代的官员都是世袭的,老耳不愿自己的子女出去继承自己做官,也不想让周室的人访得,便要子女都以李姓自居,不再姓老。

老耳住在天水之时,一日过渭水,有一人观水自叹,鱼将隐矣,子知为何?!

李耳见其人双眼温润,平和之气若存在失,知其不凡,实言道:余守周室之典礼。昔日周公初定,谓,世间众人,皆为天子,其德行为大者为长为尊,为长为尊者,知道而德行,知道者,知四时之行,顺四时之行,则百物得生,应八时八方之理,则可断万物气数,以减众生之苦痛也。

法藏道,子所言者皆大,大道入耳不入心,何益?

老耳回答说:入心者行,行为德,是为心之声也,明德者明心,故行者,明心而普施也,德行者,知道而明德,明德而普施,以泽万物,故是时,为兄长以其德行之,为伯仲者,以其德行而生,为叔季者,以其仁义而化众,是以有礼而得成,道德仁义常有施行,是为礼也。

法藏道,我闻周公之礼,唯不见周公之德,何以故?

老耳回答道:礼者,养也,养者,和美之纲也。人无手足,而纲无举,今周室微弱,犹如人不生手足,周公之礼不为世人所知其本也,余亦隐也。

法藏道,鱼失其渊则归海,今渭水堵塞,鱼失其渊,水土相作,混沌初成,是有生化。大道相化,民得智者,智者丧,而言仁义,仁义失,而言道德,道德丧,复归其根——

李耳道:子知万年之变数,亦当知歧山之变,何任其化之?

法藏言,时不因冬寒而节其期,水不因草生而绕其经,是有冬寒,而生春暖,是因有水经,而滋化诸物,万物并作,生生化化,时不与春便,春可借花暖,水不绕弱草,万物可相扶以生。故水草相依,水化草而不为其生,草相生而不以水为怨。

上面的文言不易看懂,我们讲其中一部分,当时老耳问法藏,你既然知道岐山生化有变,气灵失序的事,为什么任其发生,而不加以改变?

法藏回答说:四时运行的时候,不会因为这个冬天太寒冷而缩短,渭河水从河道流过的时候,不会因为那儿有棵草在生长,而绕道经过。

正是因为有了冬天的冷,才蕴化出了温暖的春天,正是因为有渭水从这儿经过,才滋化养育了众生灵。所以才有了万物并作,生生不息。

虽然四时运行时,并没有专门帮助春天,但春天却可以得到各种花草的暖意与支持;虽然水并没有因为要保住一棵小草的性命而绕道,但世间万物之间,可以相互扶助而生。所以,水和草往往是共存相互依赖的,水可以生化草,并不会具体去帮哪棵水草,水草间可以相互帮扶,不必怪怨水的不仁。

也就是说,大道无情,不分善恶,不亲生不恶死,世间才能运行不止。

有一次,法藏、老耳、尹喜三人都在,门口来了几个人,抬了一个病人,说是在田地里去除污水时,被水生动物咬伤感染,命将不久,请求救命。

他们先求老耳,老耳说,我不能救,你可以找你们当地的一个巫医,他能救你,坏处是远一点,但可能还能赶到。

当时那人求个不停,尹喜知道法藏肯定能救好,便看着法藏说,请尊者施善,救其性命。

法藏说道,我不能救,望找他人。当时法藏和老耳都见死不救,只余下了尹喜,尹喜虽没有十足的把握,但知道自己能救好的可能性十分的大,便准备施救。

但就在他准备施救时,那几个突然间都幻化成了影子,全都消失了,屋子里面只余下他们三人,到这时,他们才意识到,刚才的人,是法藏幻化出来的。

法藏言说到,尹喜为人,可感怜人生之多艰,救人性命,若以人命论之,其德厚于天;若以天道论,有生有灭,其德不违自然之道,当不强生,不恶死,不轻生,不重死。老耳若救人性命,定合了人性,却违了天道,你若不救人性命,定合了天道,却违了人性。

世无对错之后,却有轻重之别,老耳心中,以生生不息为重,尹喜心中,以人间性命为忧,我欲传生生不息,生长收藏之理于世人,故老耳为最,你可辅之。

这件事后,法藏定下传法的主要对象为老耳,但尹喜可以一起学习。后来有一次,老耳与尹喜商议如沟修渠以灌溉农田帮助众人的事。尹喜问道,为什么这次你主动愿意救助别人了,李耳说,救一人性命的事,你应当做,但我和智长(法藏)不可以做,修渠建路为善千人的事,你我可以做,但法藏不能做,大道之行,天地不仁,圣人不仁,是为德行,有所为,有所不为。

因此,《道德经》讲述的是L星人和H星人的哲学思想,老耳不但学习了伏羲和文真的思想,也得到了法藏的亲传,成为真正的外星文明的思想传播的集大成者。

而老耳本人的祖上,是“白兕妖王”转世,在《终南山主人》一书中,兕王化身为一位风度翩翩的白衣男子,来见文真,当时吕尚猎杀兕兽,想要建立幽灵劲旅,首先将这个消息告诉文真的,便是白兕妖王。

白兕妖王见文真时,已为阴身,他生前,是一只纯白色的兕兽,体形高大,统领整个兕群,后被殷人所杀,并在他的头骨上刻了字。他死前双目圆睁,死后冤魂不散,化为人身,一袭素衣,经常与殷人做对,人称白兕妖王,后来大家也都将他称为白兕妖王或妖王。

当时的妖并不是贬义词,而是准仙人的意思,指那些还没有位列仙班,但已被列入考察对象的高灵。当时仙界排斥的并不是妖,反而,与妖是极为密切的合作关系,受排斥的,只是魔,因为有些妖等待了千年之久,却没能位列仙班,一时怨愤之情难以言表,做出一些不善之行了,方才有了一念成魔之说,又因魔大多自妖中出,故,妖魔二字,成了贬意词。

白兕妖王及族群,曾受虐良多,后协助文真平定轩辕神族,后来众仙都做了散仙,唯独白兕妖王不肯成仙,文真问他是何缘故。

白兕妖王说,我生前被人诱杀,连头骨都被人扣存,深知人世之险恶,又如何安心做得了散仙。此后若能辅佐尊者尚好,若不能辅佐,做一凡人,也未尝不可。

文真当时告诉白兕妖王,他有两个职位可选择,一是投胎去做图书馆馆长,二是去楼观台做天文馆馆长,白兕妖王后来选择了图书馆。

所以,当老耳经过终南山下之时,兕兽的跟随和出现,等于白兕妖王及期部下,给老耳投了一张信任票。

后来,老耳成了法藏的正式弟子,尹喜成了旁听者。

法藏收老耳,定下的第一条规矩,就是“述而不作”。

述而不作,是指在讲故事时,尽量做到全面地陈述事实,而不夸大或缩小某方面的事实,不有意隐瞒重要情节或内容,否则,会在传递信息时误导人们的认知;

二是对伏羲、周公(文真)和法藏的思想,要准确全面传递,不能有意曲解。这就是“圣人述而不作”的缘起,后来老聃拒绝孔子要将自己的书列入周王室图书馆时,也用的是这一条,意指你的儒家思想,是周公思想的歪曲,只有周公思想的形,没有其实质,因此拒绝。

但孔子出来时,弟子问拒绝的原因,孔子又不能告诉实情,便对“述而不作”这一思想立即进行了扭曲,说圣人只说不写,所以我不写了,你们写吧。

正是因为这一思想,以及前文中老耳与法藏的对话,后来尹喜在写《老子》一书时,将内容分为两部分,前部分讲智,也就是规律的认知,后部分讲慧,也就是知道易行。

在《老子》一书中,道泛指一切规律。共指三方面的规律:

第一,自然规律,也叫天道,比如说零度以下,水容易结冰,零度以上,冰容易化水,人饿了,就想吃东西,这是自然规律。

第二,是指社会规律,可称地脉,是整个社会运行和发展的规律,是在一定的区域内,一种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标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一些准则。

第三,人性规律,或称人伦,比如说,人道主义思想。

德是按照规律去办事,指行为,因此也叫德行。道德二字,就是指按崇尚规律,按规律去办事。

比如按一定时期的社会规律来讲,认为西红柿是用来吃的,有人把西红柿扔在地拿脚踩,这是没有按照规律办事,因此,人们管浪费粮食的行为,叫做不道德。

但是,在有的地区,人们认为在特定的某一天,西红柿最主要的作用是用来踩着玩,那么,你把人家用来踩着玩的西红柿,收回去做菜,大家也会认为你的行为是不道德的。

因此说,道可道,非常道,是指,一切规律,都是能够被认知的,但规律本身,是会应时空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所以,我们不但要认知规律的本身,还要认知到这一切的变化,也就是易。

而当时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能拿周公的思想来说事,但往往都是对周公的思想进行借题发挥和随意曲解。

因此,老耳强调去名而观其实,原因是“名,可名,非恒名”,以周公的思想为例,儒家思想的奠基人是周公,后世的孔子,也常以“梦见周公”,来暗示他得到了周公的真传,所以,如果执着于一个名词或表面现象,将永远无法认识到事物的变化与本质。

比如,传统文化这个词,如果你对中国的历史只知道二百年,那么,《弟子规》、满清祭祖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每年在北京天坛地坛上演的长辫子祭祖,会让中国人觉得那才是我们的传统礼仪;如果你把中国的文化定义在宋代,那么,存天理,灭人欲便成了我们的传统文化;如果你定位在汉代,那么,董仲舒等人的儒家思想便成了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其实,汉朝到现在,也只有 2000年。

你把眼睛放在 2000年之外,你才会发现真正的神州传统文化,这些包括,天人感应,阴阳互存,五行相运(讲能量间的生克耗助泄),四仪八卦(讲信息的频率),以及生生不息,生长收藏。而这些真正的传统文化,也是最先进的宇宙思想,被虚假的知识所掩没,变成了伪学,而汉秦皇武帝等禁止学习这些知识,传播这些知识的人,变成了伟大英明的领袖。

好处是,《道德经》被传了下来,虽然很多人根本就看不懂。不是因为书写得太深奥,而是你在秦汉之后,学习了太多伪文明伪文化,站在伪儒家的思想基础上,如何会真正接受与他相左的思想体系,余下的,只有各种扭曲。

因《道经》与《德经》,每一部分都分为九章,所以说《道德经》九九八十一章。

那么,这九章都是怎么分的?表面文字背后的文字是什么?我给大家列出来。




写下您此时的想法吧~
取 消    发 表
评论(0)
    Copyright © 2012-2021 南山空同 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1429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