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登录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
  • 目录
  • 评论
  • 设置

揭秘历史背后的故事

作者:南山空同    2021-09-27 13:00    阅读:2307    回复:0

轩辕妄法与“绝天通地事件”之谜


一、浊陆之战

上古历史中,最有名的一次战役,便是浊陆之战,那场战争,是一个惨痛的记忆,那场战争的影响,早已超出了战役本身,其影响,永远无法细细估量。

是的,这场战争的主角,是轩辕氏族与神农氏族联合,对蚩尤部落发起了进攻,我们将他们之间决定性的那场战役,叫做浊陆之战,是的,是浊陆之战,而不是涿鹿。

6300年前,因黄河水质不清,故人们将其称为浊水。在今天陕西潼关处的黄河对面,也就是黎山脚下,有一块高而平的地方,当时人们管水边高而平的地方,叫陆,浊陆之名,由此而来。

众所周知的是,轩辕氏和蚩尤的战争发生在河北涿鹿,公认为涿鹿之战的涿鹿非河北张家口的涿鹿。

张家口距轩辕氏族生活的地方有近 1800里,距蚩尤生活的区域 1700里。隔着三座大山,两个部落同时放弃农耕生活,跑到 1700百里以外的地方去打一场战争,不知为何。因此,位于河北的涿鹿之战,从不曾发生在河北,只是口口相传过程中的地名重合,导致的牵强附会,其各种遗迹,均为古人造假。

尧、舜、禹时期建都于运城之后,他们不知黄河的实际长度,但认为黄河入渭河以后,黄河便不存(在当时人们眼中,是黄河入渭,而不是渭河入黄),因黄河位于黎山以西,故始名西河,自此以后,浊陆地名被鲜为人知,古书中亦难见浊陆地名,慢慢地竟被牵强附会到了河北张家口的涿鹿。

在那场浊陆之战中,蚩尤一族运用了行云布雨之法,使得轩辕氏族和炎帝部族无法辨明方向,也无法看清眼前景像,又不熟悉地形,被熟悉地形环境的蚩尤氏族轮番攻击,无法自顾。

风后为扭转战局,以女娲氏族所独有的八方八风之法,进行布阵。

为什么风后会懂八方八风之法,伏羲部落与女娲部落合为一处,伏羲部落中最懂法术的人,莫过于风后,而伏羲向风后传授最多的,便是八风八方之法的使用。后来风后将此简单加以创造,成了今天玄学中最为神秘而强大的奇门遁甲之术。

当时的奇门遁甲之术虽简略,但已有雏形。

作战之时,如果把敌人的军队当成风,他们只可能从八个方向来袭,这八个方向分别是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南、西北。以此八方为据,安排军队,每支军队占据一个方位,指挥官占中,共九个方位,名为九宫。

这九个方位中,指挥官居中,有三支力量可供调配,名为三奇,每一方位,是为一门,共有八门,合称奇门,其中因指挥官隐于阵中,又以甲相代称,故名遁甲。

当时的奇门遁甲,是自造天地,每一门的队伍,共分为里中外三层,其中,中层为地盘,保持九宫格局不变。

作战之时,外层应时间变化,顺时运行,内层应外层之变,逆向交替,每个时辰变化一次,自成天地。

每次敌军来袭之时,利用阵法之变,将敌中的一部分人马困于阵中,迅速判定对方的的五行能量属性(按对方的强弱程度及兵种分析判定),采取生、克、耗、助、泄五种能量关系的消长,最终化解对方实力。

最早的奇门遁甲,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外应天时(八风八卦),中定方位(九宫),内运五行。

风后用此阵法化解了蚩尤军队的攻势,蚩尤一气之下,强力直取风后,风后亦被杀,蚩尤本人也灵力难以恢复,亦被炎黄二族的神灵所杀。

风后后来在轩辕氏的帮助下,只保住了元灵不灭,却帮轩辕氏打赢了那场战争,轩辕氏感其恩,也为好向凤姓部落交待,便许黎山为风后之地,称其为黎山之母,便为风后。

轩辕氏族最初在黎山供奉风后,称为黎山之母,但归根结底,风后是凤州女娲氏族的人,不能长期在外,于是女娲部族派人将风后的牌位接回,自己供奉,供奉时定是不能再称为黎山老母了,称为玄女,后世又称九天玄女。

简单来说,黎山老母最早是运城、陕西渭南一带对风后的称呼,到今天,风后战死的地方,地名仍叫风陵渡,就在潼关对面。

风后因在女娲部族时便主兵杀,出面帮轩辕氏打蚩尤时,也是主兵杀。他的弟子,也如出一辙。

到目前为止,九天玄女共收了三位弟子,分别为姜子牙、张良、刘伯温。

这场战争,以蚩尤的战败身死告终,然而,真正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二、三苗之乱

蚩尤败后,轩辕黄帝为了防止蚩尤氏族的人逃离或后援,命人封锁了华阳道。当时蚩尤部落的很多人一看西边有浊水,南边有敌兵,便向北、东北、和东方逃。逃到了今天的山西东南部、河北大部和山东西部。

这一部分的人,为了防止被追杀,姓了不同的姓,等轩辕氏的势力弱了时,他们的后代聚在了冀州,谈起祖上的事,皆认为是黎民之后,故黎民百姓自称,这是黎民百姓的来历。这是尧时期的事。

但当时生活在冀州的,还有一部分人,这部分人是炎黄二族打了胜仗后,觉得黎山脚下不安全,便从现在的天水、宝鸡一带,迁了 5000余人的自己本部族人过来,在这儿生活,这些人到现在说话的好多方言,都是宝鸡和天水那边的,很多人感到惊奇,不知道为什么会如此相近。

到了舜时,黎民(蚩尤)后代,跟当地的炎帝和轩辕氏迁过去的相互间的矛盾冲突已经很明显了,为了对抗黎民百姓一族,他们开始自称是“炎黄子孙”。

所以,在今天人的心中,黎民百姓和炎黄子孙都是华人后代,其实这两个名字,是为了相互对抗,才被用来当身份认同的。

蚩尤战败后,轩辕氏族联合神农氏族,对南方的九黎部落(蚩尤部落北迁时留在当地的部落)追讨不止,大多数部族改名换姓,以求自保,这些部落分别为当时未北迁的,主要生活在湖北、湖南、江西一带;另一部分北迁,位山西、河北、内蒙一带,因诚服于轩辕氏族,除了被迁移的命运,未过多受到残害;还一部分南下,这是是黎族的主族,受到颛顼、帝喾、尧、舜、禹的长期追讨,后分布至贵州、广西、云南一带。此三族,皆为黎族之后的苗民,合称为三苗之族。

蚩尤氏败后,蚩尤部族中有法术神通的风师向导有数百人,他们四散流离,各成其族。轩辕氏用法术幻化出假的蚩尤,从外形上看与蚩尤无二,号召那些有神通的族人到来,很多人不知道有假,感应到了蚩尤的信息,以为蚩尤复活,赶来投奔,被轩辕氏一一诱杀。

然后轩辕氏告诉众人说:日月相交,是有五气,天地有灵,是有八方,气灵相通,是有人命五谷,蓍草之法,得通日月,可达天地,号以耕种,是达神意,是为天命。三苗之族,以异术而乱神意,行云施雨,违背日月之道,天地之位,宜平之。

轩辕氏所说的行云施雨的法术,其实是 900多年前的一场恩怨,而这些恩怨,最后引发了绝天通地事件的发生。

三、九黎北上

九千年前,百智离昆仑(日月山)之时,有一氏族,曾为燧人氏直系氏族,后与龙马氏族相合,成为羌人氏族中的一支,因念祖族燧人氏于燧明山取火之迹,言其将护天下圣火于此,千余年间,不肯移去。

后,主族一路南迁至雪峰山,在此繁衍生息,无族号族名。其时并不如伏羲之族,经祭祀之物象而定族号族名,为黎人。

距今约 6300年时,族中智者夜梦群山连绵,边起中陷,地有水出,生灵死伤无数,百智相约,是以出昆仑而不归。晨起之后,与众族人言二千多年前昆仑之盛况,无不倾泪以流。

月余,智者曰:昆仑之族中,有知天地之妙者,化象以示天下(指伏羲);有得万灵之因者,以草木令人耕种(指神农氏族得蓍草);是得智尊之感召,今昆仑大族(经南山迁移之族)与近族(岷山神农氏族),相距不过十余日(步行十余天可到达的距离),虽我族远矣,当亲近。

族中众人有不愿远行的留在了当地,智者带主族人众,依山西北行百余人,自南抵达淳物之山,离开雪峰山的这一氏族,为与古三苗之族相区别,可以为另一个新的族群,即当为蚩尤氏族。

抵达淳物山时,可远望四野广平,翠山欲滴,族中之人意欲下山,遇一山中巨人,窥视而不敢前。智者派人围而拘之,引之向前,言说一千四百年前,有神农氏族智者,曾在距此不过十余日之地,得昆仑智尊之后授蓍草之法,可察耕种之节、行耕种之事、以此号令众族,为天下王,我食兽日久,不习其它,故远躲山中。

智者不愿以神农氏为王,又不知继而何往,故令族人留居山中。

一日智者出,遇一人独行山中,智者奇异之,令众人停足,独自尾随其后,至一三山环抱之地,有一洞所,前有二山相向而立,有一石条,可通而过之。其人进其洞所,智者尾随而进,其人笑而视智者。

智者视其面容,不知为谁,然亲近异常,知其非常人,故言明原由。大意为,昆仑之族中,有知天地之妙者,化象以示天下,有得万灵之因者,以草木令人耕种,是得智尊之感召,今昆仑大族与近族,相距不过十余日,惟我族远矣,来此以当拜会。

智者所遇之人,为后世文真。文真听后其态傲然道:洞穴与树,皆为居处,无大异同,千年已过,何用牵往而失今。并怡然顾我,不再理会。

智者又顾念道,今抵达此地,心愿当全,然不愿以神农氏为王,亦不能回祖地,不知当以何进退。

文真听若未闻,并不理会。

智者知其非凡,故又言道:率众族出行,概因百日之前,曾夜梦不断,群山连绵,边起中陷,地有水出,生灵死伤无数,百智相约,是以出昆仑而不归。言罢泪流不止。

文真停身面壁而立,似感伤。后回身坐言道,昆仑之族,三分而四处,散与天地间,本无关我事,然你今日前来,有三族于我近前,为 2700年之所机,我当应之。

并言说法藏曾念旧族之谊,赐蓍草之法于神农氏族,是以号令天下众族,得以饱暖,我今可授你一法,可行云调雨,明节懂时,下山之后,可自令耕种,不以无食为忧,不以神农氏为王。

文真因旧族之谊,意欲成蚩尤氏族智者心愿,不为神农氏之部族,可知耕种之时。

次日晨起,文真引蚩尤氏族智者至山间巨石之条上,观云海万千,太阳欲出之时,天空桑赤重,有黑云自远处来,日出之时待之与前,难现其光泽。文真轻言道:大风至,云吹散,顷刻果有风至。

文真笑言道,天地万物,多有气灵,以身感,以意应,以念引,心所达处,身不存也,心可达者无障,身可消者无碍,于此之时,气运以生,灵动以发。调风行云布雨之事,其法至简,感天应地,调风聚云,行意施雨,不可滥为。

蚩尤过淳物,偶遇旧族,文真兴起,传法于蚩尤,本想成全昆仑旧族之意,却没想又惹下诸般因果,千年不得化解。

九黎之族的智者学会了行云布雨之法后,带领部族众人下终南山,经华阳道,在敷水镇上种开始种植谷物,开始农耕。然而过了只有数十年的时间,他们便被神农氏族发现,原因是渭、漆、沮三水皆暴涨,冲毁了神农氏族的部分农田,神农氏族认为是古三苗族的行云布雨之法所引发。派人要求古三苗族不得再使用云布雨之法,以蓍草之法号令耕种。

九黎之族的智者明白如果以蓍草之法号令耕种,必将处处受制于人,并最终成为神农氏族中的一个小部落,便断然拒绝。拒绝的结果是战争的爆发。

两族人在敷水镇横上村爆发了一场持续二日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约有近二百七十人被杀,其中包括妇女,占双方参战人数的八分之一,最后双方都没有心力再打下去了,却又都不愿退让。

双方互派方师向导谈判,神农氏族主张古三苗之族退回故地,被三苗之族拒绝。在双方都无法继续谈判的时候,只好去终南山中找法藏和文真。

在法藏的出面下, 1、要求神农氏族不得干涉古三苗之族云布雨之法的使用; 2、九黎之族需从潼关渡过渭河,到达山西运城一带,黎山脚下。双方最终一致答应。并且集体分区域安葬了所有的死难者。

蚩尤部落因祸得福,过渭河(此处渭河与黄河相汇集)后,便遇一山,山本无名,便以族号为名,是有黎山。黎山之下,有盐池,最初,他们打猎时有动物无处可跑,被赶到盐池边射死,烤肉时,他们发现比平日的更美味些。从此之后,他们便在烤肉时往上面抹一些湖边沉淀出的天然盐,因此,蚩尤部落的人显得更为强壮,毛发也显得更黑些,因此,黎这个字,也有了“黑”的含义。

轩辕氏攻打蚩尤,其中有很多原因,有一个原因,便是争夺天然盐池,轩辕氏以盐池为诱,号令大家一起夺取盐池。

当时是轩辕黄帝想要蚩尤的盐池,却用炎帝的名义发动的战争,因为炎帝是神农氏的后代,名正言顺地继承了神农氏的帝位,轩辕黄帝虽然实力雄厚,却在渭河平原上缺少号召力。

战争打赢之后,蚩尤部族的人为了复仇,源源不断地从华阳道到达炎帝的地盘上来寻仇。眼看轩辕黄帝成天想着坐岸观火,炎帝不得不转被动为主动,主动南下攻打古荆州一带的九黎之族。

待两败俱伤之时,轩辕黄帝突然起兵,抢占原属炎帝的地盘,炎帝前后受敌,客死湖北。炎帝部落的人些时才恍然大悟,转过头来联合九黎的后代,三苗之族共同抗击轩辕黄帝。

而此后几十年中,炎帝的部落也发生了分化,一部分与三苗之族在南方的,融合成了新的一族,百越(吴越)之族,另一大族为颛顼所拉拢,在陈仓建立了新的根据地。

轩辕氏后至颛顼数百年间,征讨苗人不止。而在此前,每一个部族都有一名智者,他们更接近于现代人们所说的“神”,同时也有方师和向导,他们能与其它灵物进行很好的沟通。同时负责在智者离世后,与智者沟通,负责祭祀礼仪等方面。直到发现新的智者,而每当一个部落中出现了两到三名智者时,会自然分化,产生部族新的分支。

轩辕氏后,首先夺掉的是方师向导的祭祀权,以蓍草之法号令耕种,原先部族民众对方师向导的依赖也降低。部族智者离世后,为安抚族人,轩辕氏后至颛顼间,代表纪念智者的陶器(最初意义上的鼎)被移到甘泉山上统一放置。为了让天下诸族信服,仅取诸智者象于甘泉山已是不够,故轩辕决意铸三鼎,以代天、地、人,告民曰,三鼎者可奉日月之德,行天地之命,配以蓍草,可迎四时、调八节之利,号以耕种。

并设专人事于此,各族人不得专事智者,不得伺养灵兽,数百年后,民神共存、智者百余、灵兽常现之景不再。

智者虽有神力,离世后却少了众族人的信念尊敬之力的支撑,其灵力不得壮大,一再而衰。世难再出智者。

然出智者,还有一个原因,当时轩辕氏在调动天地气灵的时候,发现有些山川及星斗的气灵他调用不了,形象的说,就像一个电脑后台的操作员突然间发现他的权限受到了限制一样,他知道应该是他的师父广成子(文真)的事,便来到崆峒山找文真。

四、轩辕封禅

轩辕氏来到崆峒山找文真,想要说服文真开放北斗众星的感应之力,同时开放各大龙脉气灵的导引,能为轩辕神族所用。

轩辕氏告诉文真,神州大地,需要强大的高灵来保护,这样,我们将不必惧怕受到外界高灵的责难,前些时日,弟子在离蜀山不远的地方,已然发现有其他高灵安营扎寨,我等莫敢轻视,前往覆灭之,我神州生灵,唯有强大,方可抵御外变,望尊者贯通星斗日月之力,以泽天下生灵。

文真问道,轩辕神族之灵力,世间已无匹敌者,世间生灵,如何看待?

弟子之强大,可保神州之安,以抵外侮,众生灵自是欢喜,望尊者明察。

众生灵可否知晓,你之强大,不但可保神州之安,一则可安外,一则可稳内。蚩尤之族,炎帝之类,皆由你稳内而灭,可是生灵之福?

昔日我传气灵之法后,曾向众人说道,我今天给你们气灵之法,是为了收回世间的气灵之法,也就是生而化之,有生有化,也就是正因为我给你们传授了气灵之法,才能收回它。

当时族中智者曾言,他知得有失为常,只是不知道气灵之法我已经传授在世间之后,又为什么要收回呢,又怎样收回呢。

我当时说,以前在昆仑山中,最多的时候有灵兽三千,智者百余人,他们都是或多或少懂得气灵之法的人,当时族人也有三万左右,人很多。当时不同的生灵间都是相互有残害的事出现的,就像兽吃人人打猎一样。

但当时人的心性是非常诚实敦厚的,不会用言语欺骗对方,怎样说的,就努力去怎样做,这样人便会消弱妄念;那时族人捕兽归来后,大家分着吃完,发现肉还有余存的,族中的智者是不会率先将肉占为已有的,这样一来,众人都向他学习,不好再偷着将多余的东西占为已有,人们都不会起贪占之念;那时人们都天亮的时候出去打猎或采食,太阳快落山时回来。

打猎时如果追着兽跑了数百步,还没有追上,就会放它走,不会再执意要追下去。那时智尊龙马氏也在,众生灵都因为没有很强的贪执妄之念,都能感受到天地万物的气灵,生活得很美好,气灵之法也常现于世,气灵之法会不断的让有的人滋养成为富有神通智慧的人,成为新的智者,从没有停止过,正是因为没有贪执妄念,气灵之法则可以常存于世。

我今天所见到的情形是,各个氏族的智者,为了更好的保住自己的位置,可以编造任何话来欺骗族人,很多行动,是做给别人看的,这样是因为他的私心扰乱了他的言行,会让他失去智慧;我还看到一些晒干的丝,蚕丝,都被藏为私用,这种贪心是没有尽头,不会停止的。

我也看到,在距一个氏族百日远(步行一百日所能到达的距离)的地方,如果知有其它氏族存在,总是等待时机,要相互侵犯,这样的执念是多么的厉害。今后贪、执、妄念还会变得更重,我会隐去,气灵之法也会从世间消失。直到人们的贪念妄念减少。

我今在崆峒作法,使得七星无法可与无极之地相感应,是要断了众神灵的气灵,使得最后人间,更多是人的居住之处,而非神的地界,也是为了防止此后外灵入侵神州,以谋求食实禄。

轩辕氏当时看到求告无望,便自己做了主,开始给各地的大山封禅,拉拢山川仙,与此同时,他封了大批的仙,这些人都是追随轩辕氏的仙灵。

但因为文真断了山川的气灵,防止再出现更多的神仙,为害人间,这使仙灵一时无以长久存活。

于是轩辕氏的后代有他们自己的办法,就是通过族人的供奉来养仙,也就是让大家对神仙产生信念尊敬的行为,从而获得意念力,最终成为仙活下去的粮食。后来绝地通天事件到 4300年时虽基本结束,但轩辕一族已养了太多的仙,并且都靠世人的信念尊敬生存着。这一情况持续到距今 3000年,总共有 2300年之久。

当时轩辕神族最后一次的统计数字是:轩辕神族共有正受灵物(有编制)二千三百一十五位,非正受灵物(非正式编制)七千六百余位。

当时是商末周初,人们大事小事,无不要问于鬼神,否则就会招致灾难,上到一国之君,下到普通民众,无不谈神(仙)色变,敬畏有加。

五、绝天通地是谁干的?

绝天通地的实质,是正式结束了人神共居的时代。

事件的直接导火索是浊陆之战,参与的主要人有法藏教过蓍草之法的神农氏族(烈山氏当政),文真教过的轩辕氏族和蚩尤氏族,伏羲教过的风后。

在这件事发生之前,意料到事有不妙的文真,曾与法藏见过一面。

当时古雷泽(伏羲出生的地方)有水崩,自朱圉山倾泄数百里而下,通渭水之道,越南山之北,穿山越谷,抵达岐山与终南之间,又有姬水岐山出,抵渭,汪洋一片。

法藏东行到达终南山,文真知有灵物至前,却视之不现,奇异之,后似有所感,躬身以师长之礼相待,言说道,我不知客为何,然可敢当为我之师长也,能为我之师长者,古今不出三。唯有法藏。

文真得见法藏,相见甚欢,言谈间文真提及 900余年前,曾授蚩尤氏族术数一二,法藏听闻,叹气而言道,我所来者概因于此,终南山有地白之枝(太白茶、雪茶),生而化之,自然之况,何以相扰?

法藏之意,蚩尤氏族的兴衰,是自然而然得以发展的过程,文真不应当念旧族之谊,授其术数,干扰生灵的自然发展,若不干扰,则会像太白茶一般,可自生而自化,不会多生因果。

文真反问道:为什么六千多年前,龙马氏离灭时,也曾调星布象,和我一样,都是再生因果的举动,我们俩看起来不太一样,却是相同的,那么智尊的行动,是否同样是干扰自然之道的举动?

法藏答曰:终南以其大,而不为姬水改,云后有风随,是为消其雨,你授蚩尤云雨之法,犹如云雨相聚,因果相生,是有雷泽之崩。

法藏大意,终南之山因为很广,所以这次虽然渭水和姬水都相聚在了一起,汪洋一片,也不会使它改变地方。喻指六千多年前,龙马氏离灭时,调星布象,是用诸般灵物均无法撼动的“星体”之局,来实现天道法于自然,不为善存,不为恶灭。

不会被其它灵物轻易改变和干扰,以生出更多因果,以其“有为”而达诸般“无为”这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另外,龙马氏曾因其心念之故,而生化通灵尊者,智尊最后的调星布象,亦有补救自己此前所生贪、痴、妄念,预防通灵尊者及其门人弟子之意,消去自己所造的因果,就像云后有风随,是为消其雨。

因此智尊的作为,一是为了防止其它灵物利用自己的灵力干扰自然之道,多生因果和消除自己所造的因果,才调星布象。而你授蚩尤云雨之法,就像把云雨,两个互为因果的事物聚在了一起,云聚得多了,易得雨,雨下得多了,易生云,使得因果叠加,没有终时,才有了(古)雷泽发生了水崩的事。

文真又问道, 2300余年前,尊长曾授神农氏族蓍草之法,是否有违智尊本意?是否有违尊长本意?

法藏答道:昔日智尊所布众星之局,二万四千岁而移一位,每六千年而走一方,是故每隔三千岁,则生八方八节之变,每六千岁,生四时之变。四时八节之变时,众生灵有水风火金之难诸般生灵,皆有性情,性情相感,得生苦痛,授之蓍草,教人知万物之变,是为消其因果苦痛。

法藏之意,当初龙马氏布下了众星之局,这一局要二万四千岁左右的时间,每五六千年会移一方,每二三千年会移一位,这时众生灵会遇到水风火金之难,这会增加他们的痛苦。而这个局当时是智尊设的,每隔二三千岁,我们都应当在有方位之变时,替众生降低苦痛,让他们明白万物变化的原因,好应对。同时,这样做,并不会违背自然之道,我们只是来降低和消除他们的痛苦。

法藏又道,淳物有地白之枝(太白茶、雪茶。地白之枝,当地人称“太白茶”),当生而化之,今既已拣拾入怀,可早以水化之。

法藏以雪茶为喻,意为本来雪茶生于地,而化于地,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我们不应多加干扰的,既然你已教授蚩尤氏术数,多生因果,也当自己再早日想一化解的办法。

实际上等于在无奈之下支持和同意文真通过授术数于轩辕氏族的办法,来消弱文真授法于蚩尤氏的因果。

后来的事,如法藏所言,文真授法蚩尤氏族,反给后世的九黎之族惹下诸多因果苦难。

轩辕妄法是引起文真下决定断了诸大山与外星天体之间的气灵递送,使得只有终南山还保留着被滋养的情形,其他山川,多只有自身的气灵,而难与宇宙相接通,所以才有了自古修仙,终南为冠的说法。

但一切的一切,都促使了绝天通地这一事件的发生。

事后,文真心情复杂而低落,法藏劝慰道,世事并非每一步如你我所料,然一切自然,即是你我最想要的结果。

文真问原因。

法道说,昔日在故国(火星上),人类曾创造了智能人类,给他们灵性,就像智尊曾经给了神州大地上的人灵性一般。

在最初的智能人类看来,我们就如同造物主一般,他们的一切都属于我们,因为是我们给了他们思想情感,他们相信我们,尊崇我们,依附于我们。

然而,终有一天,他们会长大,他们会质疑我们,排斥我们,他们会要求不再是我们的附属,他们会质疑我们专断一切,他们会质疑我们的一切,争取属于他们的平等和权利。

我们不能等到人类争取这一切的时候,再想着是否要把这一切给他们,我们也不能将一些富有灵性的生命,让他们通过潜意识的宣传洗脑,让他们因为愚昧,而屈从于我们。因为终有一天,他们中有人会觉醒,有人会反抗。尊者来到这里,不是为了走和火星一样的结局。

所以,我们可以尝试着引导他们觉醒,引导他们一步步成长,有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生长环境,我们所要做的第一步,便是与人类不再一起生活,我们可居于无人的神山,与人类不相干扰,我们主动离开。

因此,绝天通地,是神界离开人间的第一步,让人类开始学会过一段属于自己的生活。并且通过绝天通地,开始了尝试通过仙来引导人类,神不再出现。

仙是从一部分离世的人中选的灵体,由他们来代替神引导人类,也就是让一部分人类中优秀的分子,来引导和管理人类,而神则努力退居幕后,尽力不干扰人间事务,只是一千年左右巡查一次, 3000年左右大规模革新一次。

而第二次的革新,将更为彻底,是要求仙也退出人间,让人类一步步学会自我管理。

距今 3000年时,文真以东皇太一(终南山主人)的身份入世,代表神界发号新的思想,要求所有的仙,全都撤离人间,不得再干扰人间日常事务。

这个消息,对所有的仙灵来说,都是毁灭性的,相当于玛雅人眼中的 2012。

很多精灵修了近千年,都是等着有成仙的机会,他们也等着大神的降临,等着宣布好消息,结果却等于宣布了他们的死刑。

当时文真几乎得到了所有仙灵的明里暗中反对。

首先起来反对的是轩辕神族的众仙们,在他们的心中,文真是毁灭性的魔鬼,因为他们一直受世人供奉敬仰,世人不敢说他们坏话,一说坏话,他们就各种恐吓;世人不敢对他们有丝毫怠慢,一怠慢,就会招致灾祸。

他们是世人眼中的神,只有供奉他们,世人才能安宁,他们高高在上,他们心安理得。

当时文真面对的最强大的,不是轩辕神族,因为论法术,文真的力量可以分分钟秒杀众仙,然而,他能杀得了众仙,却去除不了愚昧众生中的神。

你可以想象,如果你在明朝敢说一句这天下不是皇帝的,是我们每个人的,我们不是皇上的附属品,他无权决定我们的生死。起来第一个攻击你的,不是皇帝的爪牙,而是那些愚昧的百姓。

从古至今,世人的大灾大难,几乎都是愚昧的民众自招的,在愚昧的民众面前,神灵都帮不了你。

其次,文真得到了终南山及其他仙灵的暗中反对,他们明着不敢与文真作对,却如九天玄女一样,好不容易有了权势,你却要大家退出人间。

我在《终南山主人》一书中,写出了当时的情景:

九天玄女道:我曾听先祖所言,数千年前,百智出昆仑,我神族之人离开昆仑故土之时,文真智者曾与圣鸟毕方一道,隐而不现,每每念及此事,众人无不感怀; 2300年前,尊者曾授诸般法术于轩辕氏族,无奈轩辕氏智者心生妄念,我亦错助轩辕,才致蚩尤被解。尊者方起念要收回诸般大法,但因果已生,诸神只得远离人世,人神共居之景无以再现。

风后(九天玄女自称)自知有失,尊者慈悲,命风后看管神仙谱,风后心生感激,此次尊者还来,风后以为,该是神族重返人间之机。

众神一听“重返人间”四个字,立时交头接耳,群情激奋。

是时,从众神中闪出一巨人,双眼凸起,胳膊健硕,跪在地上说道:“尊者可记得我,我是 3300年前,九黎之族过终南时,引领他们首领黎甲来见您的巨人。”

文真忙坐直了身,笑言道:“自是记得的,你坐着说话便好!”

那巨人站起身来,愤愤然道:“数千年以来,都是人神共居,神带领族人,给他们力量,教他们打败强敌、教会他们开山种地,神也得到了世人的拥护,受世人尊敬,世人接受神的庇护,神管理世人,但那轩辕氏族,为一己之私,将众神驱离世间,唯我独尊,方才惹怒了尊者,尊者决意收回山川之法,世间气灵,不再孕育众神,最终人神相隔。每念及此,虽隔千年,我亦愤恨不已。

好在尊者念及我等无处可归,方在终南山中留下生化水器,我等皆受终南气灵滋养,才得存至今,万望尊者能率我等重返人间,再现人神共居之盛景。”

文真只是认真的听,并不答话。

是时共工忙接话道:“尊者离世之后,那轩辕神族借祖上神力,仍把持人间,凡有世人不尊不敬之举,皆凶暴以待,轻则伤身,重则害命,此等恶行,将来必污我神族之名,这世间,岂容他一家独大。”

“若是你呢?会当如何?”

“若有尊者授意,再有风、云二使相助,我这便能下到山去,灭了轩辕神族,管叫他不敢反抗,然后众神下山,统治世间,众生皆得护佑。”

“若是有世人或轩辕神族的人不服,又当何论?”

“有尊者在,谁敢不服,不服尊者之灵,不配留存于世,按轩辕神族反判之罪,一并论处,罚他世代不得有脱。”这时又有头顶奇尖,并且光光如也,四周却毛发丛生的人形灵物跪到当中:

“小辈见过尊者,我乃山中一穿山甲,原有数百年的修行,后却被那轩辕神族败坏,不将轩辕神族赶出人间,将世无宁日,众生将永受苦难!”

“这般说来,轩辕神族数千年来作恶良多,众生受难,唯有驱离轩辕神族,方当有解?!”

终南山中众灵听闻,数百灵齐齐跪下,“愿尊者率我等下山,重返世间!”

只有素问一等人众,站在文真近前,并不言语。

“数千年间,我族之人,因一智之利,倍受世人尊敬,留存世间,其境甚是美好,我心偶有再返人间之意,”文真缓缓说道。

众神一听,脸上顿生欣喜之意。

“我来之时,有马车相送,马车所过之处,皆有行人避让。素日我行路之时,或他让或我让,不一而足。然借周室的权势,皆是路人相让,路宽不曾变,我多占一分,世人便少一分,若我占了整个通路,甚是威风,然那世人,只能站沟渠之上,侧身而望。我想这天下的路,为何总是世人让我,而不是我让世人。”

九天玄女接话道,“尊者有所不知,那侧身而望的世人,若知是为尊者让道,定当心生喜悦,倍感尊荣。”

“此皆为众灵教化之功,教世人愚昧者,怎堪此前‘智者’二字!今日路上所见,料必此后世间,凡能教人愚昧者,众人皆以至贤至圣至智之师相称,推崇有加。”

“世人愚昧,难堪重任,神族在世,可保一方安宁,为众望所归之事”,九天玄女接着说道,“如今世间,灾害良多,世人死生有难,我等不可坐视不理,枉费了世人一片念想。”

“这世间,最能伤害世人的,不是天灾地祸,而是有力者的贪妄,我曾一念之错,授九黎之君以行云布雨之法,惹下千年因果,轩辕氏智者一丝贪妄之念,人神皆为其所害,战火频烧,妻离子散、众族迁移,我且问,有何灾害,能胜得过这人神之祸?给世间带来灾祸的,不是那天地灾害,反是那些以救灾灭害为名,起贪妄之念的有力者。”

方才那头顶尖尖的人形灵物道:“尊者,只要您一声令下,我们下山灭了轩辕氏族,叫他罪有应得,好为世人一个交待,看何人敢再起贪妄之心,若敢反抗者,一并论处。”那灵物愤然以陈,满脸恨意。

“世人当如何看待?”

“世人自当感激,我等可教世人不再受轩辕神族苛责之苦,解救世人于水火之中,众神降灵人间,管理世间事物,世人皆依我等安排,人人平等、再无欺压之事,人神共居,我等功业将传诵人间,世代享受尊荣!”

“你是帮世人赶走了一只虎,却引来了一群恶狼,你所为者,与轩辕神族又有何不同,只是此前他族独享荣光,而今众神皆得有份,民众更增苦难。”

白兕妖王行礼,“我有话要讲。”

文真点头示意其直言。

“我等与轩辕神族不同,他们高高在上,自居富贵,不顾世间民众死活,我等定与民众融为一体,善察民情,以代民意,民众定感我等恩德!”

“你言至此,我猛然间想起四个字来,”说着,文真喝口水道:“这四个字便是——小恩大患!”文真一字一顿地说道。

众神眼上现出一些失落之情,共工道:“敢问尊者,是否要众神——?”

文真缓慢答道,“往日在岐山邑中,周王设宴,我曾言过:日自起落,月得圆缺,星舍其光,水居低谷,以离其方,以让其位。是故圣人有功而不居,有名而不受,有位而不就,有力者藏意,有智者讷言,有慧者舍妄,不与万物相害,是为自损。唯有自损,是得以存。”

“自损?”

“自损为自然之道,宜效仿之,然世间之灵,附道者众,合道者寡、证道者稀,故自损之道,非形势所逼,难有所为,必为他损。”

“尊者所言他损,是何意?”素问言道。

“他损者,制化之道也,唯有扶弱,方能抑强,此为制,暴雨不终朝,强力不恒久,此为之化,故制化之道,在于扶弱抑强。然世间之人,犹如蛋卵,遇石而碎,为碎其石,引玉而攻,石克,方知玉更坚矣,强权灭不了强权,神族怎救得了世人。”

“可,我等怎能无视众灵苦痛,望尊者三思!”

“我且问诸位,世间凡是大事小事,皆问于鬼神,此为轩辕氏族之功,还是之过?”

众人相互对视,点头,不约而同道,“是功”、“功”、“自然是功的”。

“凡有偏私利害,便有功过的,轩辕神族之举,对诸神在人间之身威,皆有所助,自当为功的。若是不问鬼神,该当如何?”

“世人会屡屡犯错,不识自然之理,混乱不堪,且会不敬神明,为害甚大!”

“错误过十,可会再犯,犹如深水过河,有人死伤,此后是否会年年如是?”

“不会,他们会建桥搭舟!”

“如若神族次次应验,指示众生呢?”

“更不会死人,但神族不在,便会死人。”

“那为什么不与世人舟木?何要次次烦劳我辈?”

众人不言。

“怕世人犯错,为我辈借名,世混界乱亦为借口,实为众人若不求神,众神何来念力,何来香火,何得以坐享其成,享受万般尊崇。”

众神皆面色微红,低头不语,有神想要分辩几句,方要启唇,复又合上,不再言语。

“数千年前,世人身弱,饱暖难解,伏羲率伏羌众人观天示像,以查风雨之节,以让灾害,饲鸡养鱼,以解腹空,神农氏率岷羌一族,号令耕种,得有粟、草,消病去灾,法藏又传蓍草之法,皆为减免众生苦痛。

是时,族有智者,以通神意,是时,世人若幼童,需我等照看。待 2300年前,世人皆长成人,若我等再行看护,名为看护,实则以往日之威名,行一己之私。

世人只知我等素有恩于众生灵,怎会念他们今日苦难,我族与世人,各责一半!”

“各责一半?”

“世人若是智慧,早知我等留存之意,又怎会这般感念我等之恩,况神族之灵,大事小事皆要过问,稍有不从,灾祸将至,世人若稍做分辨,便知我等之害何其大。世间本无祸,世人自招之,世间祸福,轩辕神族今日盛行世间,尔等感念要重返人间,皆为世人自招之灾。

故世间灾祸,一半在我等,一半在世人。”

说到这里时,整个气氛凝重起来,众神原本盼望着文真能带着他们重返人间,却没想是这样的结果。

“孩子们,人神共居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要做的,是把人世还给世人。”文真用凝重缓慢的声音说,“很高兴,你们在,我们一起来终结这个时代。孩子们,我也喜欢人间,但我们会给人间带来更多的灾难,只有离开,才是爱他们。但是我们有新的事要做。”

众神听了:“愿听尊者详解。”

“冰山化水,非一日之暴,今日情景,亦为千年之因,虽要尔等不在人间行走,却另有他用,且听我慢慢道来。

为防诸神过多干扰人间事务,我已传八风八方于姬旦、姬昌二人,那姬旦甚为聪慧,善明易理,易者,阴阳交替变化之道也。八风八方之法将于历经数百年后,广布人间,是时,众人虽敬鬼神,亦可自断吉凶,通晓天道,因此,数百年之后,众神多将失其尊位,如想世人事事禀告,犹如痴人说梦。

因此,易书盛行之日,鬼神愁怕,非众神可挡。

是时,众神可转投人间,教人识天认道,之后再回归我处。除此之外,皆不可私自下凡,否则惹下因果,干扰世间,是为罪过。“

“那我等又归于何处?“

“待我离世之后,众神当归西王母所代管,待千年之后,定有人受法藏之命,建立天庭地府,是时众神分管天庭地府,自得家园。因此,我有事要求众灵代为帮忙。”

其余众神皆站起身来,文真亦站起来。

“其一,我与今世,当率众灵,还人间与众世人,众神在近 300年内,远离世间,不再要众生事事问于鬼神,不再要众生牺牲以祭鬼生,要世人自治其世。 300年后,世间巫人不再身居宫中,不再传鬼神之意于君王,此事我需众灵相帮。

其二,凡相帮之灵,在我离世后,轮换入世,再用 3000载,传道于世间,众神虽不在世间,却要护佑世间,减免众灵诸般苦痛,除此之外,不得私自入人间。

其三,千年之后,是有高灵,将建天庭地府,众神自归其位,得有归所,在此之前,皆听从西王母号令,以众山川星象为宿,轮流值守。

其四,若有意与我同力同为者,可于明日拜会我处,是有详解。

我知众神心有不甘,然旧时已逝,何不迎新,是有生生,自得不息。”

最后,文真借他弟子姬旦(周公)之力,将《易》传之于世,让世人明白原来凭自己的力量,也可以断吉凶,而非事事要问于鬼神。这不起眼的一着,让近万名仙灵,在此后的 200年不到的时间里,先后全部下岗。

同时,他也没有启用吕尚“封神名单”,只是同意将这些灵的元灵保存在终南山中,暂时不灭。

而辅佐他的众仙,他让他们成了散仙,规定不得干扰人间事务,不得扩大组织,不得广纳徒弟,徒弟犯错,仙师承担。

当时,人性开始重新觉醒,鬼神的影响力日渐式微,后,众散仙投胎人间,在春秋战国期,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人性启蒙之热。

勿言人,连仙也不能理解,神到底想做什么。外星的每次到来,不是给仙灵们唱赞歌,而是告诉他们,该重新升级了。


写下您此时的想法吧~
取 消    发 表
评论(0)
    Copyright © 2012-2021 南山空同 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1429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