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登录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
  • 目录
  • 评论
  • 设置

衣食住行

作者:南山空同    2021-09-27 10:36    阅读:682    回复:0

行——上篇:本源知识

三、自在人生的关键是做好你自己

 

在前面两部分,我们分别讲了以接纳的态度对外和以温暖的力量对内。如果真要完整地讲生命的自在和喜乐,也许大致分为三大步,第一步是接纳不完美,让自己平和;第二步是接纳自己,让自己温暖;第三步就是接纳更多的可能性,让自己自在。

 

其实,从某种程度上讲,只有自在的人生才能拥有最高的幸福指数。


(一)生命中越多支撑越多自在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生活中我们很多的痛苦往往源于对一件事情的过度关注和特别在乎,换句话说,就是被束缚、不自在。

 

其实,一个人如果一辈子只关注一件事情,那么他的世界极其容易坍塌。比如,有的人一辈子只关注自己的孩子,孩子一出点儿问题,这个人的一辈子就坍塌了。就像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一辈子只关注收藏金石,有一天,当他收藏的宝贝被人烧了时,他的世界从此变成一片冰冷。还有,武松为什么后来那么血腥地杀人?因为对武松来说,他只关注他的哥哥,他哥一死,他的世界就毁了。

 

一个人要自在,就要在这个世界上给自己找到更多的让心里面觉得温暖的东西。比如说,我们除了工作,有可能还需要一些趣味相投的朋友,我们需要若干个不同的关注点,才能让自己的心足以停放在温暖的地方。

 

你的人生不能只有一个支撑,否则你肯定将过得痛苦。假设你是父亲或者母亲,如果把你所有的心思全都放在孩子身上,你会出现什么情况呢?你会发现,孩子的一举一动随时都能牵动你的情绪,他做得特别好,你会开心,他做得稍微不好,你会难过,这时候你是失去自我的,而且你的快乐与不快乐都没法自己把控,这样的人生注定是很痛苦的。

 

我国目前培养了一大批这样的人,一个老年人,他的快乐和不快乐,就是孩子来不来电话,他就那么点儿需求,其实是到最后,他的需求就变得越来越单一了。

 

所以说,不管你是家庭型,还是事业型的,除了你主要忙的那件事情以外,你一定要至少找着两个足以支撑生活和兴趣所在的东西,这能帮你找到另外一个自己,第一能分散你的注意力,防止你的情绪太偏激,第二,它能在你关注的那个方面出问题的时候,通过其他方面的东西支撑着你度过这段困难时期。

 

如果谁觉得自己在某方面太偏执,那就是因为你只关注那一个点,把其他的都舍了,所以,不要舍,一定要找到两三个支撑。如果没有,从现在就开始增加。包括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且勇敢地去参与,把这个兴趣爱好给培养起来。

 

如果一个人只做公司,他没有任何别的兴趣爱好,也没有太多的关注点,那么公司的任何变化就会牵扯他。如果有一天公司倒闭,或者投资失败了,这个人就直接被毁了,但是如果他还有其他方面的支撑呢?就会有力量来帮他渡过难关!

 

所以说,我们需要给自己多增加一些目标和支撑点,支撑越多自在越多。


(二)必须拥有选择的权利

 

说到这里,我们也许会问自己一个问题:什么叫自在?或者说,什么叫自由?其实,自由或者自在的本质就是当你面对人生的各种选题时,你可以不选择,但必须拥有选择的权利。

 

比如,你去农村的时候会发现,农民们吃得好,环境又好,什么都好,你羡慕得不得了,甚至愿意下地干活。你觉得农民生活很好,只是现实不允许你来当农民。但是我要说,那些农民很可能祖祖辈辈都想逃离农村。

 

其实,你之所以觉得农民好,是因为对你来说,你可以选择下地去干活,也可以选择不去,继续回城里生活,这些都不影响你。但对那个农民来说,他必须下地干活,因为这是他唯一的经济来源。

 

你再想想,假如有一个地方,有足够的娱乐活动,有足够的好吃的、好玩的,让你在这里待着。很多人有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待一年。赶你走的话,你可能还不肯走。

 

但是,如果从你到这里来的第一天开始,就有人告诉你,在未来一年时间里,你们虽然有吃有喝有穿有娱乐,但你只能待在这里,并且有人把着门,你哪里也不能去。

 

你知道吗?从你听到那句话之后,你就会没有任何心思去吃好吃的、玩好玩的了,你只会一门心思地想着如何逃出去,甚至可能在几天之后精神崩溃,直接打开窗户往外跳。

 

这两者唯一的差别,就是“自由”,如果要更准确地表述这个现象,就是一个核心原则:我可以不选择,但是我必须有选择的权利。

 

这个原则放在任何方面都是适应的,比如,我可以不花钱,但是我必须有钱。

 

讲个例子,我有一个大学同学。他的妻子挺奇葩的,每天只给他 12块钱,包括他一天的伙食费和其他基本费用。他是老师,中午到食堂打饭,基本上花 10块钱,上下班来回的车费是 2块钱。他老婆算得清清楚楚,每天就让他带这么多。第二天早上,他还得再跟妻子要。

 

但是他一直就是这样过的,反而接受了这个事实,并已经习以为常。

 

前面讲过,面对不美好的事情的态度就是“你可以接受事实,但是你不能习以为常,你要想办法解决它”,对吧?结果他呢,只做到了前半句,接受了事实,却没有想办法去改变。而且,这样的日子他已经过了将近 10年了,每天谨小慎微,生怕钱不够。同事一提买什么东西,他就躲着走。

 

他其实过得很拮据很不自在,但是他习以为常了,也许还得这样挺好。但是他也有烦恼,当他向我诉苦时,我就鼓励他,我说:“你出来吧,你到北京来。”

 

后来他就到北京来,在我们单位当老师,但是当他第一次拿到工资时,立刻条件反射地告诉他老婆,并且按照最节俭的标准计算了自己一个月需要花的钱,并告诉了他老婆,结果他又回到了原来的轨道上去。

 

有一天,他给我打电话说:“我吃了两天馒头了,就是因为一件事情多花/钱,一下子就不够了。”我跟他说:“我给你额外支 1万块钱,但你必须这样告诉你老婆,说‘这是黄老师看我刚来,怕生活费不够用,给我的备用钱’。你可以给她寄一些,但是你自己必须留一些。”

 

现在,他估计稍微长点儿心眼了,能给自己留点儿钱,所以比以前过得开心,有了相对多的自由。其实像他老婆这样的一部分女人,实际生活并没有那么拮据,只是一种心态的扭曲,因为她不外出工作,所有的钱都是丈夫挣的,所以就把丈夫看管得特别严。

 

 

我再打个比方,对于不上班的主妇来说,如果家里有额外进账,直接进到她的卡上,花起来的时候,就比向丈夫要钱花来得自在。特别是在两口子刚吵完架又正好没钱的时候,那种尴尬和委屈肯定刻骨铭心,就想自己立刻出去赚钱。

 

有些家庭经济情况好,丈夫很大方,当妻子的也喜欢要,她已经把要钱花当成一种乐趣了。但是现实中更多的情况是,妻子明显是要主动去要钱的,就会有很多不自在。这时候最好的解决办法是什么?你可以不花钱,但是你必须有钱,家里应该有一项进账直接到你的账户上,不存在跟别人要钱花的情况,这样你才会自在:“我可以不花钱,但我必须有钱。我可以不选择,但是我必须有选择的权利。”

 

在单位也是,你可以不离职,但你必须有离职的资本。如果你整天害怕单位出现动静,感觉自己早晚会被裁掉,你就不会有真正的自由。你要记住,凡是那些有可能会破坏你赚钱能力的工作岗位,最好尽早拋开它、尽量不参与。否则的话,等你在里面待一些年之后,你不光慢慢变得没有了资历,什么都不会,你还会越来越被这种岗位束缚住,其实本质就是你变得没有了选择权。

 

所以说,凡是那些会让你丧失选择权的行为,都尽量不要做。你要确保,你可以不做什么事情,但是你想做的时候就可以去做,保有你的选择权,才能让你的人生更加自由。

 

(三)大自在源于“言行如一”

 

以上重点讲了要通过更多的选择来提升我们生活的自由度,这很重要,但从另一个角度讲,这还是在确保外在的自由自在,要真正做到大自在、大自由,我们还要学会释放自己的内心,从里到外获得自在和自由。

 

在前面也多次讲过,真正自在的人是“言行如一”的人,但是没有展开说“言行如一”究竟该怎样做。在这里,我简要地说说三个主要原则。

 

1.遵循内心,淡然前行

 

什么叫遵循内心?就是要发现内心,就是要求我们一定要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是什么,而不是别人来告诉你你想娶什么。

 

在一段时间里面,你有可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是你应该努力寻找,通过简单的方法,搞明白自己最不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和场景,再搞明白最想要的生活和场景是什么样的,你就会了解你真正的内心。

 

当然,我们的人生也并不是事事称心如意,也会有阴雨天,当我们不可避免地遇到那些不想要的东西时,一定要坚持遵循内心,淡然前行,坚持我们一贯的原则,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

 

2.无限接近不说谎、不随波逐流

 

提起不说谎,很多人都做不到。但是我们有一个原则,就是“无限度地接近不说谎”,要主动无限度地去接近。

 

为什么一个人不说谎是如此重要?因为,第一你会把自己变得更高尚起来,为了不说谎,你就不好再去做那些不合适的事情。第二,当不说谎时,你会有一种特别坦荡的感觉,内心安宁。

 

但是说起不说谎这件事情,可能会有人这样说,不行啊,我们是做什么什么行业的,身边的人整天都在说谎,我们在那样的环境中,不说谎是不可能的。

 

这是在给自己找借口,越是在那样的环境中,你越要不说谎,坚持到最后的结果是,你反而更加认可自己,也更容易被别人认可。因为人性就是喜欢真诚,他们会从心里尊重你的。

 

还有,要做到不随波逐流,不要认为大家都怎样怎样,你也要怎样怎样,没必要,你做好自己就已经很好了,遵循自己的内心,就会更加自在。

 

3.知道“是非”自在,却绝不搬弄

 

在发现内心、遵循内心、不说谎的同时,要保持言行如一,还要尽量减少外在的干扰,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搬弄是非。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有是就有非。所以,你把它放到谁面前,谁面前就有是非。你把一个是非搬到更多人面前,你自己的是非就来了,内心也很快就失去安宁。

 

比如,有一次,我们在丽江组织课程,当时旁边有两位女老师,还有一个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学生问我:“老师,你觉得王塞老师更漂亮呢,还是陈陈老师更漂亮?”

 

当着两位老师的面问我,这不是挑事吗?我说陈陈老师挺明的。孩子立刻说: “那你就是说她丑呗。”

 

哎呀,天哪,我赶紧说:“陈陈老师也挺好看的。”孩子又说:“那你的意思就是,她比王塞老师好看呗。”

 

你看,这就是明显的“有是就有非”,所以说,不搬弄是非的第一个层面就是少生是非,有多少是,就有多少非。

 

我在网上写帖子,有人赞有人骂,无论是赞我的还是骂我,、的,都是在起是非。《道德经》讲,损而益之,益而损之。少生是非,就是少挑是非,只有这样,你的人际关系才有可能融洽,凡是有可能在两人之间产生是非心的事情,还是少说为佳。

 

第二个层面就是不搬弄是非。不要把是非搬弄到不相干的人那里,否则会产生更多的是非纠缠。

 

有一次,一个家长让我们给他录音,结果我们同事没录,家长很不满意。这本应该由那个同事给家长道个歉就可以了,但是他却在办公区域里面喊了一嗓子,说这个家长怎么怎么着。结果周边的人就开始讨论这件事情,有的认为是这个老师有问题,有的认为是家长有问题。

 

甚至有些老师从老师的立场出发,对家长产生了很多埋怨,认为虽然我们做错了,但是那个家长不应该那么不依不饶。

 

其实这件事情根本就没必要扩展的,要做到少生是非,关键是要不搬弄是非,不把这个人和那个人的是非搬到不相关的人身上去,并且四处传播,除非他是相关者,你不告诉他,他的利益就会受损。

 

你应该给自己树立这么一个核心原则,凡是说什么,目的就是为了解决问题,否则,宁可不说。

 

好了,这一章,我们主要讲述了“行”方面的本源知识,下面,将重点讲讲如何通过一些具体的操作方法,帮助我们走好自己的人生。

 


写下您此时的想法吧~
取 消    发 表
评论(0)
    Copyright © 2012-2021 南山空同 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1429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