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评论
-
设置
水懂气味,更懂你
第四章:谁在决定的四时轮替?
“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方),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记,皆系于斗。”
——《史记 ·天官书》
一年有年有四季,四季分八节,每三气有一节,故全年分八节二十四气,统称二十四节气。那么,到底是什么主宰着一年八节二十四气的变化,四时的轮替,用《史记 ·天官书》中的话来描述,便为:
“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方,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记,皆系于斗。”
我们先来解释“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方“是什么意思。
四方之中心,谓之中央。也就是说,四方和中央,是相互参考而产生的。我们在一个平面上布四个点,并用线将四个点连起来,便成为一个四方形,每一条线,便是一方,四条线加起来来,便是四方,而将四方形的两个对角分别用两根线连起来,这两条线交汇的点,便是中央,即四方的中心,即中央。
而中央,便是能牵制和影响四方的的位置。故《韩非子·扬权》中言:“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斗为帝车,运于中央”是指北斗和北极(北辰)的关系。
“斗为帝车”很容易被后人理解成神话故事,即,天帝驾车巡视四方,更容易被理解成北斗长得像车,又挨着帝星(北辰)所以就像帝车一样。这一切,都容易将中国古代的天文理解成各种神话故事的喻意。
那么,我们在这句话中先看“斗“自身的作用,则变为”斗为车,运于中央。“
“运“字的本义是运行,将上面的话再翻译过来,就是”北斗运行于中央“,那它是怎么运行的?”
《尔雅·释地》:“北戴斗极为空桐。极,中也,北斗拱极,故云斗极。”即其运动方式为“北斗拱极“。即北斗以北辰为中心进行周旋拱卫运动。所以这以的帝车,指的北斗像车一样,是以天帝(北辰)为中心,进行运动。但它们共居”中央“,用以“临制四方”。
“临”的本义是居高临下,俯冲的力量。在古人的“斗极”概念中,斗指“北斗”,“极”则指帝星,有时称为北辰、还称为帝星。
古人认为北斗是宇宙化生的中心,并且认为北斗藏布元气,人们将北斗与北极星 当成一个整体来看,称为“斗极”,并认为,化生天地的元气皆藏聚于北斗之中,故将其称为元斗,有生化万物的作用。元气混而为一,为太初,亦称太一。
所以这里说的“临制四方”,是指北斗以北极为中心时行周旋运动时,是以居高临下能量俯冲的方式,来影响四方。
前面我们讲了,四方并不是物理上客观真实存在的一个概念,它是伴随中央而产生的一种相互定义,即有四方就肯定有中央,有中央则必言四方。
所以,这里的“四方”并不是真实存在的,那么,既然四方并不是真正客观存在的,那么“临制四方”又指的是什么?具体内容在后半句话,即““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
也就是说,北斗的运行,其“临制四方”,指的是““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
先说分阴阳。《吕氏春秋大乐》中言,“太一出,出阴阳”。
《星经》曰:‘天一、太一,主气之神’”在距今5000多年前,北斗很靠近北极星,因此,那段时间的是将北斗和北极星混为一谈的,但后来斗转星移移,北斗远离北极,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人们仍将北斗和北极星,有时习惯性的称为“太一”或“天一”,而且长期不一,造成了后世理解上的混乱。所以我们习惯用“斗极”来相称。但二者虽都生元气,但有不同的是,北辰阴阳开合,还生灵气,我们可以理解成北斗生单纯的能量,而北辰还带有信息属性。但二者同处中央,所以外界不好分辨。
《春秋元命苞》中有言“故曰北辰,以起节度,亦为紫微宫。此之言北,宫之言中,灭神图法,阴阳开闭,皆在此中。
简单来说,灵气(阴阳的前身)源于北辰而不是北斗,正因为北辰又名为太一,所以将阴阳不分的能量,因出之于太一(紫微垣),因又称为太一。大家知道化分阴阳之前的气为什么称为太一了吧?
故西汉时的孔颖达理解为“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太初,太一也”。《吕氏春秋》编委会认定 “太一出,出阴阳。”
说完分阴阳,北斗的运行,其“临制四方”,指的是““建四时,移节度,定诸纪。”
北斗在中央运行时,其四方到底是什么?其元气到底能居高临下俯冲到什么?,是二十八星宿。那么,斗极又如何来影响二十八星宿进而影响到地球上的四时变化?
《周易说卦传》中有云“帝出乎震,齐乎巽”。这里的帝,指居于北极的太一天帝,指北辰,也可代指元气,意为,天帝(北辰)通过自身发出的元气来主宰万物变化。
《易·系辞上》中有言:“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意思“受到了上天雷霆之力的鼓动,天地之间的阳气便开始生发,万物开始萌发,再加风雨的润泽,万物开发生长,充满生机,这寒来暑往,日月运行。
《雷经》中有云:“太上曰:吾不发阴阳之声,吾之大音无以召,故鼓之以雷霆,以声召气也。”
但这个过程中又是怎样实现的呢?
重点在“震”字上,仲春时节,惊蛰前后,二十八星宿中,东方苍龙七宿之角、亢、氐三宿所形成的阳木能量场,开始与部分地区相感应。这时的我们,便能在黄昏时分,也会看到东方的地平线上,有此三宿出现(实为可与此地相感应),其状有如龙之昂首,故古人将此现象称之为“二月二,龙抬头。”
受角、亢、氐三宿能量场的感应影响,封存与地下的阳气开始上升,并逐步透地而出,升腾向上,并与天上之尚余之阴气交合,故而惊蛰之机,是有震雷,天地由闭塞而开启,阴阳由隔绝而交通,于是电闪雷鸣,春雷震作。
所以,我们说,惊蛰前后的春雷,是由天地气灵感应的震而始发,而引子却在与位于二十八星宿中东方苍龙七宿中的角、亢、氐三宿发出的阳木能量场感应而产生。
从上,我们知晓,在天地之间,有如震雷的起止,与斗极运行,二十八星宿分布有关,斗极生元气,元气出二分,二分为阴阳,春阳过东方,东方有青龙,气历角氐亢,阳木自感成,地应为春震。
也就是说,当斗极的元气发出时,受北斗运行的影响,这时发出的为少阳之气,这气出去后,会到达历经东方苍龙宿,该宿具生发之性,故将其称为木,而历此星宿之时,受该生宿群生发之性的影响,其阳气会具有阳木的特性,而在仲春时节,经过角、亢、氐三宿的阳木之气,会与地球上部分区域产生能量感应,并将这种能量感应到地球上某此区域,使得阳气上升,与原来的阴气相交。
这里在说到角、亢、氐区域阳木之气“传”到地球上某此区用的时候,用的是“感应”,而不是“传”。因为我们一般管以波的形式传递能量和信息的方式,叫做“传”,其速度最快不会超过光速,并且需要介质才能完成,当以粒子形式、磁场感应的方式与外界进行气灵交互的方式,叫做“感应”。它们之间是完全不同的工作原因,感应不需要中继介质,也不受光速的限制,二者之间直接建立关联。
通过上面的内容,我们清楚的是,北极生元,北斗运行、二十八宿分布,气灵相交,都与地上的“震”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传统文化中,雷分五种,其中一种为天雷,天雷又称天时之雷,主要用来调和阴阳、以声召气,运化四时,生长化育。
也就是说二十八星宿分四个星区围布在北斗四方,在北斗运行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天气。而这些天气,会影响到地球上的寒暑易节、草生木长。故北斗斗柄东指为春,南指为夏,西指为秋,北指为冬。称之为“斗建四时”。
前文我们讲到过,“天气的变化,有一定的时序,就像春天时,新叶发芽,草生木长,秋天时,老叶收落,草没木枯。这背后,有两种带有信息属性的能量在进行节制和控制,我们管这种带有自然界中带有节制属性的能量,称之为节气。我们管这种天气的变化,习惯称之为四时变化,四季变化,如果再给这四季加上一个形容其特点的词,便会是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它们之间有其发展次序,那么便是“温→热→凉→寒”。
四时的变化,对人们来说是整体上比较明显的,但这个变化的过程,却是一点点迁移而产生的,伴随着北斗和二十八星宿的运行。《史记·天官书》将这一过程称之为“移节度”。
节度,在天文学里,是节序度数的简称,节序指的则是节令的次序,度数,是指以度为单位计量而得的数目,周天红三百六十度,这里代指北斗元气历经二十八星宿位置。
“移节度”三字进行意译,则为“随着北斗元气历经二十八星宿位置的不同,依序会发生不同的节气变化。”
我们知道,四时之气的变化,在于阴阳开合,每一时序,都有其“开合”,就像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四时之气,它们都有个开合过程,才能完成“温→热→凉→寒”的时序。我们将四时之气的每个开合点,称之为“节”。《列子·汤问》中有言“寒暑易节”,指的变是四时之气的节序变化。
故一年有四时(四季),而四时的变化源于斗极的运行,源于阴阳开合的变化,故四时中每一时均有开合,合计为八,又受太一所生阴阳二气的影响,才产生节气的变迁。故一年有四时八节。
此八节中,凡阴阳二气至极,便以“至”相称,比如冬至、夏至;凡阴阳均半,均以“分”相称,如春分、秋分;凡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始者,皆以立相称,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这里,我们明白了“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方),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记,皆系于斗。”中北斗之所以“分阴阳、建四时、移节度”的原理和含义,更明白了“八节”与四时、二十四节气,都体现的是节气变化的时序性。
但我们不能通过“八节”的本身来理解二十四节气,那样会入抽象的概念之中。正如《周易说卦传》中中云“帝出乎震,齐乎巽”。其中“巽”代指风,翻译完整,则为天帝(北辰)通过自身发出的元气来主宰万物变化,但都要听从风的感召,即受到风的节制。所以,我们从“八风”来理解二十四节气,特别是“八节”的特性和作用,则会更为本真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