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登录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
  • 目录
  • 评论
  • 设置

水懂气味,更懂你

作者:南山空同    2024-01-17 10:20    阅读:5278    回复:1

第三章:“食饮有节”中到底藏着什么玄机

《黄帝内经》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我们吃的很多食物,都是药食同源的,也就是其具有性,也就是说其具有气味,凡具有气味者,都受四时之气的影响,亦有五味的性质,均是该岁天地气交的结果,受五运六气变化的影响。

而人身体的自人调节,适应这一年岁的气候变化所进行的新陈代谢活动,均受天气的气机的影响。

每年五运六气各有不同,既使是同一样植物或水,共气味性质也各有不同,人更多的则是通过饮食来调整身心与外界五运六气的同步,确保自己身体能与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四时变化相适应。并且让摄入的饮食能够照顾到五脏六腑。

所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云,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同时,人自身的气机也随之进行升、出、降、入的调整,维持各项机能的平衡运行。

人得天气而生,禀地气而长 《素问·六微旨大论》中言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故非出入 ,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这里说的出入升降指气在人身体内的运行机制。即气机。其指出人一旦出升入降机制一旦失效,人的新陈代谢生长收藏等一切功能都将无法运行,人的生命也就无法维系。我们吃药治病,亦是以药改六气之变,再以六气之变,化气机之不施。

《黄帝内经》开篇即言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我们总结一下《黄帝内经》中最推崇的人长寿的原因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其中提到食饮有节。很多人出于现在物资过于丰富,减肥的情况,将其理解成饮食要有节制,但这种情况,不符合当时的物质条件,也不符合书中的本意。在《黄帝内经》中,节往往表示的是自然界中的节律变化,主要指二十四节气。

那么这句话要翻译成要按照和顺应二十四节气的变化来安排我们的饮食么?

这个话题,在当今很有意义,因为现在有了温室大棚,里面的植物的生长已经脱离了这一岁的五运六气的变化,基本也脱离了天气地气的影响,而是靠植物本身的基因规律在生长,并且给予肥力而长成。为什么我们说温室大棚里面的蔬菜没味道气味不足。同样是香菜,自然生长的凑近一闻,就能闻到其散发出来的强烈味道,而温室大棚里的,只有咬到嘴里,才有些许滋味。

正是因为少了天气和地气对植物的影响,少了植物对不同节气到来时五运六气变化的感应,因此其只有营养,却少气味

既然我们食用的反季节蔬菜本身少了对该岁五运六气变化的气味感应,那它又怎么可能在我们食用后,能调节我们身体气机的正常运行呢?

那我们真的能拒绝反季节大棚蔬菜么?并不能。

一是我们整个社会的物资需求量过大,没有反季节蔬菜,很难满足社会需求;二是全社会都追求食应季蔬菜,成本过高;三是只食应季蔬菜,品类太少,不能满足人们丰富的物质欲望需求;四是我们有更好的替代解决方案。

这个替代解决方案两方面,一是鼓励大家在相应的季节,多食应季水果蔬菜,但不要完全排斥反季节蔬菜(这在当今世界发展浪潮中越来越不现实)。另外,通过二十四节气水来解决问题。正如前文《本草纲目》中所言:一年二十四节气,一节主半月,水之气味,随之变迁,此乃天地之气候相感。,它是具备应季的特征的,并且一年中都能保证应季。

但这种应季不能粗浅的理解成我在什么节气喝什么节气的水,其种点是某种水具备这个节气变化的气味,我要把它用到符合它用途的场景中去。

比如说立夏水能保护人们在天热、流汗和运动时心气不耗损流失(具体内容立夏一章再讲,但这并不意味着立夏水是立夏节气喝的,而是说只要人外出、运动、流汗、心力交瘁,都适合喝立夏水。

那么,古代又没有大量的反季节蔬菜,人们都是自然的收菜、取水、做饭,如果是说人们要按四时变化来吃饭的话,还有什么必要强调食饮有节呢?又还怎么会把食饮有节推崇成上古知道之人最重要的养生方法呢?万民不皆如此么?

所以,饮食有节,这句在《黄帝内经》中开篇明义中最重要的三个健康途径具体操作方法之首的饮食有节,就被大家自以为看明白了,跳了过去,给忽视了。

如果放在今天,可以在翻译食饮有节时,加上两句,其一为饮食要懂得节制(现在物质资源供应太过丰富);其二为饮食要有规律,如一日三餐有规律等。但这只能算是后来的引申义,更具现在社会的普篇性,但绝对不是这句话的本义和深层含义。那其本义和深层含义是什么?

食饮从字面上来说,是指菜肴和酒,而从《黄帝内经》上来讲,要通过食饮实现什么目的呢?是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那么,中医上将食物对人的最终作用分为四类,分别是补气类、补血类、补阳类、滋阴类。但人们不能说我想补气,那我就一直大量吃大米、小米、黄米、小麦等,也不能说我要补阳,我就一直大量吃韭菜、羊肉等。这种直接吃的方法,不担效率低,还容易引发别的方面的问题。

所以,这时候有引发出饮食有节的一个方面,即因应时节而有意安排不同的饮食。如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言: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如孙真人《修养法》中言:是月肾臟正旺,心肺衰微,宜增苦味,绝咸,补理肺胃,闭关静摄,以迎初阳,使其长养,以全吾生。

都是讲在不同节气时,有意安排一些特定的食饮,来调节自身的气机变化,使其运行顺畅。这里的食饮有节,可以理解趁不同的节气,来针对自身情况和该年的五运六气变化,安排不同的食饮,一方面通过食饮本身所具有的气味,调整自身的升降出入气机,来完成天人感应的气化运动,另一方面,通过食饮来更好的实现滋补气血阴阳的作用。

前面我们说过,人们不能说我想补气,那我就一直大量吃大米、小米、黄米、小麦等,也不能说我要补阳,我就一直大量吃韭菜、羊肉等。这种直接吃的方法,不担效率低,还容易引发别的方面的问题。

所以,食饮有节还有另层含义。

食饮有节,其本义是节气,节气是八节二十四气的代名词,这八节分别为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依次每三气有一节,故一年有八节二十四气,简称节气。

如果说《黄帝内经》开篇就说饮食有节作为总纲之一的话,那么书里面就不可能没有这一思想的体现,并且贯穿始终,其中之一便是司岁备物思想。

司岁备物,在医学思想上来说,是指根据不同年份主司气运(五运六气)的变化特点,采收、储备相应药物,以提高治病疗效 。即依据六气变化而采集药物,并用来搭配药物来更好的发挥其药性,达到气味俱佳的情况

因此,古人强调依五运六气择时采药,得主岁之气相助则药物功力倍厚,保证用药治病的显著疗效。元·罗天益《卫生宝鉴·药味专精》中言:“凡药昆虫草木,生之有地,根叶花实,采之有时。失其地,性味少异。失其时,气味不全。

意思是,草药的获取,必须采之有时,这里的有时,即时节,按照节气来算,在特定的节气中采摘,才能效果显著。并且对比说,如果同一种草,换个生长的地方,有可能只是性味会发生一点点变化,但如果不按节气采摘,则气味不全。气味不全,则意味着这样药将失去其重要的作用。

一年有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都有不同的气味,也就是说,一年之中,依四时六气之变,共可有二十四种不同的气味。但可惜的是,除水之外,任何一种植物或药物,都不可能在它身上承载二十四种不同气味,但人们懂得司岁备物,依据这一年的五运六气,储备不同气味的司岁药物,如这一年是君相火司岁,则收取姜、桂、附子之类热药;如这一年是太阳寒水司岁,则收取芩、连、大黄之类寒药等。

2023年是癸卯年,阳明燥金司天,如备桑皮、苍术、半夏之类燥物,则气味更足,被称之为岁物张介宾认为:岁物者,得天地精专之化,气全力厚。

更司岁之物更大的意义在于其可以用来炮制和修合其它药物,人为改进药物的性味偏性。

如虞抟《医学正传》中云︰立春节雨水,其性始是春升生发之气,故可以煮中气不足、清气不升之药。

如《本草纲目》中所言,端午日午时极阳水,宜浸造诸风脾胃虚损诸丹丸散及药酒,久留不坏。

所以,我们很难从字面上理解食饮有节最主要的深层意思,但调整下表述方式,将会更容易理解,如伺节备食饮,即,按八节二十四气来储备要用的食材汤饮,以备全年之用。

为什么?

其食中国古代煎药之时,经常会听到要用立春雨水、腊雪、秋露、冬霜等物,其实背后,是该水储存了其所在特定节气的气味,用其来更好的激发食饮的气味

因此,以四时之变,六气之化来讲,一年共会产生二十四种不同的气味,所以,食饮有节,便是要储备这些带有特定气味的物品,方便在不同场景中使用。这也是古代制药人和大户人家每年最重要的事。如果能力精力有限,最起码应储备的是八节之物,如果要更精专,则是要收二十四节气的气味之物供平时用。

而在这所有司天储物的过程中,被收集最多的,则是各种节气水,并在各地养成了不同的传统。因为收集水成本最低,气味效用却相同。所以官民广泛参与,但坏处是很多水受条件限制,一是当时收集不多,二是存放不久。但发展到现在来说,这个问题随着科技的进步已经被解决,但真正考验我们的,是我们对二十四节气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应用。做到真正的食饮有节,让二十四节气知识和二十四节气水造福自己和亲友。所以我们本书后面会讲到为什么八节更重要,以及二十四节气水不同的应用场景和气味特质。

写下您此时的想法吧~
取 消    发 表
评论(0)
    Copyright © 2012-2021 南山空同 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1429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