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登录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
  • 目录
  • 评论
  • 设置

水懂气味,更懂你

作者:南山空同    2024-01-17 10:20    阅读:5279    回复:1

第二章:什么是天地之气候相感

《本草纲目》:一年二十四节气,一节主半月,水之气味,随之变迁,此乃天地之气候相感,又非疆域之限也。

上一章我们讲了李时珍所说的一年二十四节气,一节主半月,水之气味,随之变迁,是什么意思,简单概括就是一年中的活水会随着二十四节气变化,而其气味也会发生变化,这些气味就像植物药材一样,能够作用于人体和食材和药材(如熬汤、煎药或制药),因为其中的寒、热、温、凉,既能直接作用于人体,又能通过泡茶、煲汤、炖煮、煎药或制药,通过作用于食材或药材的方式,再次作用于

人的身心,调整人的精神和身体状态。《本草纲目》认为,二十四节气水,是天地之气候相感。的产物,那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

先了解字。候的本义,是候望、探察、观察。如天气的变化,很多人无法直接从天气的本身鲜明的感受到节气变化,这时候,我们需要借用一些现象,特别是身边事物的鲜明变化,来更加直观的感受到天气的变化,那么,我们管能让我们鲜明感受到天气变化的鸟类,称为候鸟,又管能反映天气变化的事物,统称为物候。于是也就有了与二十四节气相适配的物候,即每五日为一物候,三候为一气,全年共二十四个节气,适配七十二物候。

七十二物候中,各候均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故称候应。候应共分三类,其中植物候应有植物的幼芽萌动、开花、结实等;动物候应有动物的始振、始鸣、交配、迁徙等;除此之外,还有自然候应,比如说与水有关的候应,有风解冻、水始冰

七十二物候是现象,是结果,人们通过七十二物候真正要了解的,是天气与地候的相感,即前文说的天地之气候相感

《图书编·乾象典》中言:气至而物感,则物感而候变,这是中国天人合一思想的简要表述。而《素问·天元纪大论》中论天地之气相感,则为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前文中无论是气对而物感或是在天为气,在地成形,都在一定上反映的事实是地气对天气的感应候应,也就是说,天气是主动施行方,而通常情况下,地气则是被动的交互方。就像草开始生长,花开始绽放一样,本质是受到天气时节的影响,最后在天气和地气的共同作用下,萌发、开花、结果。

在这里,我们增进一下对天气的了解。

天气,这里是指斗极之气经其它天体影响后,到达地球上特定区域并产生影响的能量。它不但影响着万物生长的节奏时机,也影响着人体的节奏,《素问·生气通天论》中云: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是指凡是天地之间,四方及上下之内,无论是地之九州,人之九窍、五脏、十二关节,都是和天气相通的。

天气的变化,有一定的时序,就像春天时,新叶发芽,草生木长,秋天时,老叶收落,草没木枯。这背后,有两种带有信息属性的能量在进行节制和控制,我们管这种带有自然界中带有节制属性的能量,称之为节气。

我们管这种天气的变化,习惯称之为四时变化,四季变化,如果再给这四季加上一个形容其特点的词,便会是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再把这几个字提炼出来温、热、凉、寒,就是上一章中我们所说的四时之气的主气代名词。

我们先不要把这几个字当成独立的四个字,它们之间有其发展次序,那么便是

每一年中,岁半之前,是天气起主要作用,岁半之后,是地气起主要作用,二者交互感应。因此,无论是上半年生成的植物或是活水,都是天气、阳气更足,发果是水的话,更适合用来升阳,如泡茶、煮药、制药和升阳气,而下半年的植物或水,更适合用来滋阴运化,如煲汤、酿酒。

前面为什么要说到岁半之前,而没有说是每年的11号或正月初一来开始算,是因每年中,天气有六气, 也就是一年中不同的天气,共有六种,每种占61天,阴阳各三种,从现象来看,可当成温、暖、暑、湿、燥、寒。

天气的形成,源始于斗极和二十八星宿的运动。古人认为,化生天地万物的元气与灵气皆藏于斗极之内,而北斗布藏生气元气,故将其称为元斗,万物育化都受元气生气的影响节制。因此《星经》曰:天一、太一,主气之神’”但其元气灵气藏于其中不出之时,则浑沌空洞,不分阴阳,故称之为太一。《淮南子·诠言篇》:"洞同天地,浑沌为朴,未造而成物,谓之太一"

其气出时,还阴阳未分之时,称为天一。其气历四象二十八星宿(中的部分区域)后,则称为天气。

也就是说二十八星宿分四个星区围布在北斗四方,在他们运行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天气。而这些天气,会影响到地球上的寒暑易节、草生木长。

而放在人身上,则有所不同《素问·宝命全形论》中言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天地合气是指人必须合于阴阳四时。并言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

前面讲了天气可分为六气,其源于斗极和二十八星宿的天体运动及位置变化,这些天体在宇宙空间中的立体位置变化,直接影响了每年的天气在相对的起始时间和能量强弱上,都有所不同。另外当它在影响到地球之上时,率先与其发生感应的,便是地气,并影响万物,如《周易·系辞》中言:天地氤氲,万物化醇

在历史上,人们对天气的研究较多,而对地气的研究偏少。它虽然是天气中要交互的对象,属于另一半天,却未能得到研究重视,或者说是研究偏了方向。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言 “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 张景岳注:地气,浊气也,谓饮食之气。

张景岳把地气解释成与天气的清气相对应的气,是十分正确的,并且补充翻译后大家容易理解成饮食之气通于嗌(喉)。这也反应出人们很容易将地气和饮食五谷之气等同起来,转而去研究五谷饮食之气的研究,却忽略了地气本身。

我们知道,土地上长出茂密繁盛的植物,最主要靠的是水和土壤中的物质能量,如氮磷钾等。但这并不是中国古代典籍中所说的地气

古代说的地气,是指能与天气相感应的能量,就像二十四节气的雨水,三候时的候应为草木萌一样,天地之气能交相感应。古代将其称为天地气交,即天气与地气的交会。《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张志聪注:天地气交,阳气施化,阴气结成,成化相合,故万物华实。

那为什么天地之气可以交感?因为地气之中,有五色之气和五星之气交合。

五色之气出于北辰(上古时期一度因北极和北斗距离极近,故将其合称北辰)而经二十八宿。

北辰布藏元气,故古人将其称为元斗,有生化万物的作用。

《后汉书》中有言夫五音生于阴阳,分为十二律,转生六十,皆所以纪斗气,效物类也.”

《黄帝内经》中有言九星县朗,七星周旋-------生生化化,品物咸章

当北斗之气经于危、室,柳,鬼四宿天体时,便会形成苍天之气,其色为青,其性为木,以成木气;经于牛、女,壁,奎四宿时,便会成丹天之气,其色为红,其性为火,以成火气;天体上经于心、尾,角,轸四宿时,便成黅天之气,其色为黄,其性为土,以成土气;天体上经于亢、氐,昴、毕四宿时,便成素天之气,其色为白,其性为金,以成金气。在天体上经于张、翼,娄、胃四宿,便会成玄天之气,其色为黑、其性为水,以成水气。五气运行,以成五运。

故《太始天元册》中云: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黅天之气经于心尾己分,苍天之气经于危室柳鬼,素天之气经于亢氐昴毕,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所谓戊己分者,奎壁角轸,则天地之门户也。夫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

正是因为地气之中有五色之气,五色之气又经于二十八星宿,所以在同气相求的原理下,容易与天之六气产生感应,即我们所说的五运六气的关系。

但除此之外,地气中还包括五星之气。

我们知道我们所在的宇宙是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是多层相互作用的,而不是在一个层面之上。我们可以把不同的天体当成几个不同层面上的半圆形凹凸镜,每个层面都有不同属性的凹凸镜在旋转,假设其最后一个应用目的地是地球。

这时我们假设有能量自北辰出,它的名字叫元气。我们可以把它当成一束光。当它从北辰出来时,会历辅弼二星,理论上来说,因经历两仪,所以会分成阴阳二气,但因为太阴之星位移不在此处,所以事实上,出来之后仍为阳气,只是历经之时阳气的属性亦有强弱之分,粗浅的可以理解成有了少阳或太阳之分(但事实上却并无那么界线明显的区分)。也可以我们认为是第一层。

第二层便是阳气这束光出来之时,进入四象的区域,这四象会依次转动,并形成生、长、收、藏的不同属性。这时这束光在历经这个区域后,你可以理解成这些光被加了颜色,其中包括特定属性的能量被加强或减弱了。

要强调的是,大家不能将第二层看成一个平面的一层,其实其内部还有很多层,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其位置还有随机性,这个就是说,从表面上看,每年仲春,阳光这束光都要通过东方苍龙七宿中的三宿,但这三宿不是个平面,每一宿中还有很多天体运行,而且每年其位置都会发生前后远近上下的变化。

然后,她在到达地球上时,还会经历第三层,第三层有点特殊,从空间位置上来讲,第三层夹着第四层,所以你可以说它是第三层,也可以说是第四层,因为第三层的影响,是来自于日月,中间夹着金、木、水、火、土五星。第三层的作用,主要是起到了放大(缩小)作用,并且帮助五星之气进入地下,成为地气的一部分。

这里说的第四层, 也就是太阳系的金、木、水、火、土星,他们对到达地球的风气(八风和六气)进行影响,并且使其成为地气。

在人的眼中,受金、木、水、火、土影响的气,仍然来自于天上,所以应该算天气,但在二十八星宿眼中,金、木、水、火、土、日、月和地球,都是一个一体化的能量场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太阳系,所以它们之间星系内部的气,都只能算地气。

只不过五星运行有相对确定性,亦有不可确定性。相对确定性是指其运行轨迹可确定。不可确定性,是指其本身的高下远近有受外界的影响变化。

因此,古人便以对地球地气产生影响的七个天体分别进行命名,依据其产生的能量属性不同,便分别命名为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和日、月。并将每岁五星运行产生的能量变化及影响,称之为五运。将由五星运行所反应出来的宇宙中能量间此消彼长的五种普遍性关系性质,上升到道学层面,称之为五行。

五星运行所产生的地气,对人、动植物和水,都有广泛的影响。古代经常说到五星中的某个星明(更明亮)或星暗,这里间接反映的是这颗星离地球的远近,而其离地球的远近,所施加的影响也会不同,即我们所说的气候影响和人的意志。因此便有了荧惑星主,镇星主忧思,太白星主,辰星主的说法。即这几颗星运行的远近,会影响人们特定的情绪。

如果说五星的影响大家并不一定熟悉的话,那么月亮远近和圆缺对人的影响已是得到了更广泛的体验,月圆之时,人的情绪容易激动,因此,月圆之时,更易思乡怀人。

前面讲到,天气分为六,地气分为五,并且每一岁都会发生变化,称之为五运六气。二者相互感召、交互。而二十节气水,则是这整个气候相感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本草纲目》中李时珍于《水部》开篇处言水者,坎之象也。其体纯阴,其用纯阳。上则为雨露霜雪,下则为海河泉井。流止寒温,气之所钟既异;甘淡咸苦,味之所入不同。是以昔人分别九州水土,以辨人之美恶寿夭。盖水为万化之源,土为万物之母。饮资于水,食资于土。饮食者,人之命脉也,而营卫赖之。故曰︰水去则营竭,谷去则卫亡。

在这里,李时珍认为水本身具有四时之气,作用人五脏六腑的气味功能,更认为不同地方的水,有着完全不同的性质,并影响着人的意志和寿命(别九州水土,以辨人之美恶寿夭),更是人的营卫之气所依赖的。

但因为每年的五运六气各有不同,应对这种情况,中国有古话,叫司岁备物。即依据四时变化,去准备相应的饮食。这包括了吃时令果蔬,应节气取水,或是饮用,或是沐浴、或是煲汤、或是熬药、或是酿造。皆源于天地之气候所感

只不过古代受物质条件和技术所限,只能取当时的水,或是取下来全年存用,量却极其有限,而我们今天,则借助于先进的设备,可以将二十四节气水分别储存下来,全年饮用,只不过每种水受不同节气的影响不同,用李时珍的话说气味也是随之变迁,所以各有不同的用途,但好在可以全年分别储存,用在不同途径上。这也是我们写这本书的极大意义,也就是在现在全新的条件下,探讨二十四节气水的全年用途以及背后的机理,并使其受益于人的身心,这也是这本书的意义之所在。

明天我们开始进入二十四节气水的探讨。

写下您此时的想法吧~
取 消    发 表
评论(0)
    Copyright © 2012-2021 南山空同 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1429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