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评论
-
设置
衣食住行
衣——上篇:本源知识
三、你不知道的衣饰功能
(一)用穿衣调节内火机制
前面讲过,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所以人的身体会随着季节变化而变化,与大自然同节奏,然而因为取暖方式的发展、衣着保暖功能的强化,人体内的内火机制处于退化状态。
内火机制是指,在人和大自然融合的过程中,人们的身体里面,已经培养出内火基因,遇到外界的寒冷时,就会被一点点地激发出来。当这个内火基因被激活时,周身气血运行会加快,人们感到冷,只是皮肤会感到冷,但身体内部不会受影响。它会保证人体内部的各大器官、气血交汇处,不受寒气的侵袭。
人们长时间穿过于暖和的衣服,会让内火机制一代代处于未被激活状态,从而被弱化。这种内火机制是通过皮肤得到激发的,它并不等同于人们直接感受到的寒冷,如一个人穿得很暖和,走在外面,他仍感觉到冷,这种冷,是源于外面的冷空气进到了身体里面,而他的身体又还没启动供热机制。没有启动的原因在于,他的皮肤告诉中枢神经,说我很暖和,中枢神经便会忽略内部的需求,继续不供暖。
因此,这种内火循环系统没有被启动的直接结果是,内在寒冷的驱使,让人们越穿越厚,但人们无法通过穿衣保护五脏六腑。所以很多人在屋子里还行,只要屋子暖和就没问题,一旦到了外面,不管穿多厚,都会觉得冷。冷的不是别的地方,是五脏六腑——一个人内部运行机制中最重要的部位。
而且这个时候,你外火内寒,会导致脾胃虚寒,又容易感染风热,消化系统容易出问题。
在一些温热地区生活的人,人们的内火机制反而更好些。在中国南方一些地区,冬天虽有些冷,但仍然可以简单穿一两件衣服就过去,屋子里虽冷,但还能熬得过。
这种微弱的寒意,反而激发了在这一地区生活的人们,让他们有着更好的内火机制。就在离他们 2000多公里远的东北,冬天温度往往能达到零下下 30℃,当地人已经穿上了极厚的衣服,来保证身体处在温暖之中,而那些从南方刚到东北去的人,理应更不经冻,穿得更厚才是,事实上,他们要比东北当地人穿得较为单薄些。
这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为他们不习惯穿厚,而是他们身体内的内火机制,其实要强于东北当地人。因为长期在东北生活的人,不等天完全寒冷,就已经穿得很保暖了。而南方人,他们习惯于适当抵抗寒意,这种长期的生活方式,使得他们的内火机制得到了强化。而一些长期在热带生活的人,他们身上并不存在内火基因,需要忽略这一要素。
当中原地区的气候变冷的时候,陕西甘肃那边是首当其冲的。按理来讲,陕西人和甘肃人身体的内火机制应该很强,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原因在于,这 3000年的时间里,他们干了什么。
那段时间里,当地有一样东西变得特别紧俏一一羊皮袄。羊皮袄子成为当地人过冬的标准配置。谁在冬天不穿一件羊皮袄,都不好意思出门见人。到现在还有一些封闭的地区,家家户户都有羊皮袄。
羊皮袄制作的办法,就是把羊皮处理完之后,翻过来穿。可是羊活着的时候,那个毛孔是可以跟外界进行交换的。当它“熟”完之后,很多毛孔因为收缩的原因,早已经封闭了。而且以前的毛是对位的,用来挡风、缓冲的。结果现在,给它翻过来,外面隔绝空气,里面相互供暖。所以说,陕西和甘肃人的内火机制没有被激发出来。
我上中学时,老家冬天的温度会到 -15℃左右,加上空气湿度大,十分寒冷。当时我寄居在亲友家,他家有一个百年老宅,以前是地主住的,现在没人住,我便去了。
住在人家家里,冬天特别冷,我不好意思用人家的柴火烧土炕,虽然他们给我搬来一筐柴火,但我不好意思用。那家人发现了,催着让我用,我说再冷点儿我再用,仍然不用。
屋子是普通屋子的两倍大,屋内没有暖气,只有一个蜂窝煤炉子,除了做饭,整天处于不完全燃烧状态,为了防止中毒,我只能开着屋门睡觉,室内外一个温度,而且不时有风进来。
我晚上躺在一个只铺了很薄的垫子的木板床上,整晚冻得蜷缩着身子睡。那被子冷得跟冰一样,我就对自己说,要用身体把被子给焐热了,这样想着,便一脚伸到被子冰凉的地方,脚忍不住要往回缩,但还是让自己坚持着。过一会儿,这个地方的被子开始一点点暖和了起来。然后我的脚继续往前伸一点,去暖和其他的地方,最后基本将被子各个角落都焐热了,然后再裹在里面。如此三年。
等到夏天时,我住的那个百年老宅,虽然屋子很大,但透气性弱,又没有风扇,每晚极为闷热,但不得不在里面睡。
在这样冷热极端折磨了三年后,我发现自己身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我在东北上学时,只穿一件内衣、一件线衣、一件衬衣、一件很薄的毛衣,然后是一件西服,就这几件衣服,冬天零下 30多摄氏度,在外面活动。
我不习惯戴手套,手经常在外面。有一天我在校门口等同学,有个同学过来,从我前面经过之后,他又转过来说:“你冷吗?”我回答不冷,那人上下打量了我一下说: “我看着你我都冷。”我说真不冷,他说: “你要不要我的手套?我把手套给你。”我说我不用,真不冷。然后他说: “你撒谎。”我说:“不信你试。”结果他发现我的手真的特别热。
他转身跟其他人说,他的手很热,不信你们来试。那些人就过来挨个试。中国人特别爱排队,只要看见有人排队,就会默认排队,那些人在我们学校门口排了一个长龙队,后面的同学也不知道前面在干吗,我就站在校门口,和大家挨个握手。
那三年中,我的身体被调节得可以随着季节而变化,夏天特别凉,冬天特别暖和,秋天只要一变天气,我的身体也跟着变,冷热变得特别明显。我的身体可以完整感受外界自然的变化,它自己调控,因此在直接的感受上,外界的冷热对我的影响很小。
但在外在的表现上,我往往忽略了外界的存在,比如冬天很冷了,我还穿着很单薄的衣服,外面很暖和了,我的衣服还那么厚,在这其中,有身体的自我调节作用在。
所以说,现代人在走向一个反面的循环,他觉得越冷就穿得越厚,越厚内火机制越没有体现出来,就会越冷。
内火机制靠什么激活?靠皮肤的感觉。皮肤才是内火机制激发的最重要的通道。皮肤告诉你,我不冷,我很暖和,现在挺好,不光不冷还有点热。但是呢,你的内脏已经感受到冷了,但是你内脏又没有这种通知的通道,没人通知它。所以说你就会看到有的人在叫冷,可是他的身体主控系统听不懂,反而觉得不明明还有点儿热吗?真是无法沟通的感觉啊。
所以他的内火机制没被激活,这个人穿着很厚的衣服在大街上打哆嗦,你摸他的衣服虽然厚,但是皮肤很凉。血液循环还是按外面有点热的情况来走呢,所以这样的人身体特别容易出问题,出问题的原因在于寒气直接侵袭五脏六腑,而五脏六腑却没有自我保护功能。
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在单位的时候,天气还不怎么热,空调已经开得很冷了,办公室里的人觉得热。这就是说外面和里面的失调,是内外的信息沟通不畅。
我们并不是要大多数人用这样的苦修去实现身体的内火机制的强化,而是在说,我们可以通过衣服,来适当强化自己的内火机制,让衣服来调节自身的内循环,来增加我们自身的抵抗力。
(二)越是年纪小,越要穿得薄
不要穿太暖和的衣服,特别是容易隔绝气流的那种皮衣和过暖的衣服,气流被隔绝之后,你的皮肤无法感受到季节的变化。皮肤没有眼睛,但是它也有自己的判断力,通过空气来感知外界的变化、季节的变化。所以我们的衣服要适当透气,感受到外面的寒意。那些寒意能够通知你的身体里面: “我觉得外面现在有点儿冷了,可以适当地供热了。”
如果一直隔绝空气,是没法做到这一点的,所以内火功能会越来越下降。如果一个孩子小的时候就穿皮衣,等老了怎么办?所以说年轻的时候,要适当穿得凉一点、冷一点,只要避免风直接吹,保护好你那几个关节就行。
因此,年轻人、小孩,不要多穿裹得太严实的皮衣,不然老了后,你动不动就脾胃及消化系统出问题。
但如果已经是老人了,反而要穿暖和,因为他火气太弱,需要小心保养。但是年轻人和中年人特别是小孩,要给他穿得稍微少一点儿,只要尽量不引起感冒就成。让他冻一冻,冻的过程是激发他内在的火气。但是有的人体质弱,不能急功近利,要小心感冒。
(三)穿衣要多而薄,缓增缓减
御寒的基本原则是,隔绝冷热空气的交流互动,同样的冬天、同样的暖和程度,你要是能穿五件衣服,就不要穿三件衣服。
有一类人,他里面穿一件小线衣或单衣,外面穿一件特别宽大厚实的衣服。两件衣服过冬,对人的身体其实是有伤害的,一脱一穿之间,寒暖差异过于明显,让身体无法很好地适应。
穿衣要多而薄,是指同样的温暖程度,要通过多件单薄的衣物搭配来实现。它和厚而少的衣服的最大差异在于,厚而少的衣服是通过隔绝外界空气的办法,实现保暖的,但多而薄的衣服,是通过层层交错减缓的办法,来化解外界寒冷空气的侵袭的。
另外,单而薄的衣物,有助于人们实现缓增缓减,特别在季节交替的时候,可以实现缓慢加衣、缓慢减衣,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身体和自然的适应过程。否则,你要么穿得特别热乎,内火机能降得很弱,要么就冻得哆哆嗦嗦,没有衣服加。
春天多捂一会儿,秋天多冻一会儿,缓增缓减,特别是用“多冻一会儿”来激发自身的能量。
(四)需要保暖的地方是哪里,不保暖哪里又会出问题
除非碰上极端严寒的天气,否则,人不必周身保暖,周身保暖会降低人体的内火机制。其实,人们在非极端严寒的天气中,所要保暖的应当是气血交汇的地方,如重要穴位和关节。
寒气相逼、寒暑不调、寒暑不节,都会导致气血运行紊乱凝滞,因而引发病变。外寒侵袭,肤腠则闭,闭而阳气不得通透而泄,阴阳交易为之受阻。
寒气侵袭之时,肤腠开始收闭,气血运行也会随之变慢,这时经络筋脉因收缩而易挛急,出现关节拘挛作痛、屈伸不利,这也就是有时我们进到水中会抽筋的原因。
时值寒气凝滞,易致气滞血瘀,使经脉不通,从而出现身体酸痛,而对女子来说。因寒气相追,使阳气为阴寒所侮,则失温煦之德,故会致腹部及四肢末端冰冷,导致痛经。
当阴寒之气行腑脏,则其阴阳之气失常,则有吐泻清稀、脘腹冷痛之情状;当阴寒之气行于肺脾,则其运化之气郁滞,则人必生咳喘、痰液清稀之情状;当阴寒之气行于脾肾,则其温运气化失职,则有畏寒肢冷、腰脊冷痛、尿清水肿腹水之情状;当阴寒之气行于心肾,则其心肾阴沉阳虚,则有恶寒蜷卧、手足厥冷精神萎靡之情状。
我上次去终南山捡石头,是清明节前,寒气很重,而且终南山的水有阴寒之气,非常冰冷。我一提到去捡石头这件事,从腿膝关节这儿到脚后跟,就冷得难受。每次我讲到这件事,都忍不住跺脚。那个寒气从脚后跟进去以后,一直在我的身体里面待着。
所以说,脚后跟、膝盖,小腿、双肩胛、两腰之间,肚脐,还有额头这些地方,尤其要注意防冻。而且这些地方的寒气容易沉积,特别容易出问题。
(五)真正的御寒不是在冬天,而是在春夏
其实在当代,很多人被“冻”着不是在冬天,而是在夏天。因此,通常情况下,保暖并不是要将自己捂得严严实实,而是保护好气血交汇的地方。
1. 保护好肚脐
肚脐为元气归藏之根,它是人体最后的闭合处,为人体相对虚弱之地,易染风寒。同时肚脐为人体神阙穴所在,而此穴是经络之总枢、经气之汇海,可司管人体诸经百脉。故人体气血阴阳失调、气血不和之时,可施治于此,有时能起到四两拔千斤的效果。
因此,不管天气多暖和,人们都会在睡觉时盖着肚脐。然而当今女子着衣,偏爱露脐装,易使得此处为阴寒之气侵袭,所以现在很多女子痛经。
2. 空调温度不宜太低,不宜与室外相差太大
夏天在办公室,空调凉风侵袭肩胛后背,易致气血凝滞。在汽车里,不要让冷气直吹膝盖或额头,不要将空调调得太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