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评论
-
设置
衣食住行
衣——上篇:本源知识
二、衣服最初不具有审美功能
(一)服饰能增强族群归属感
在夏朝时,凡是重要的祭祀,大家都要戴上不同的冕冠,以此来表明自己的身份。后来为了与冕冠相匹配,在衣服上也相应地制定出了很多要求。
等到了周朝,这些要求都被明确化,如戴冕冠者都要身着冕服,准确地说,这是一种重大场合才穿的礼服。它主要由上衣和下裳组成,因此到今天,很多地方的人,习惯将衣服称为衣裳。
在周代时,因祭祀需要,将衣服分为六个等级。等到了汉代,衣裳被赋予了新的作用和要求,即“是以天下见其服而知贵贱,望其章而知其势位”,也就是划分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固化和稳定社会结构,让布衣老百姓从一开始就认命。这种等级差异,在服装的配饰、图案、造型、色彩、材质等方面得到了强化。而且每一个方面的管理,都极为严格。
(二)服装曾是身份的象征
1.通过服装造型强化等级差异
周代时,依据典礼的轻重,可分别穿着六种不同款式的冕服,但这种服装只有君王才可以穿。等到了宋代,士大夫则多穿对襟长衫,头戴方桶形的帽子,老百姓则多穿交领或圆领的长袍。
2.通过服装色彩强化等级差异
古代把色彩分为两种:代表五行的五色定为正色,分别为“白、青、黑、赤、黄”,象征正、贵、尊,而将其他色贬为卑贱之色,象征邪、贱、卑。通过服色来强化社会的不同阶级,这种强化不是为了树立不同阶层间的矛盾,而是要大家各安天命,不得造次。
后来人们给不同官阶身份的人,严格确定了色彩的不同。其因女娲定四极之时,以黄土为中基,其他土为四围,故东汉皇帝以土居中央为要义,黄色便成了权力和至高无上的象征,成为帝王专属的颜色。而平民的服装不能施彩,故称白衣或素衣。
3.通过服装材料强化等级差异
汉代以后,人们所穿的服装在材质上也有严格的等级界限。裘皮丝绸只有贵族可以穿,而普通百姓穿的是布衣,因此“布衣”成了平民的代名词。即便那些有钱的商人,也不敢在外穿狐貉之衣。
4.通过配饰强化等级差异
在古代,贵族阶层有佩挂刀剑的权力,这些随身佩带的刀剑,并无征战或杀戮之功效,而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什么样的衣服,配什么样的配饰,都有明显的社会共识,但最初,仍是有人敢违背的,比如韩信。
韩信为什么会受胯下之辱?是因为他随身带的那把剑。
韩信在乡间时,游手好闲,好吃懒做,经常蹭饭,人们躲之唯恐不及。唯有当地的亭长(相当于乡长),不好意思推躲,后来韩信竟然蹭饭长达数月。每次开饭之前就来,不管你提前还是推后,他总能在你端起碗的时候,进得门来。并不是因为韩信神,其实他一直在看烟囱。
后来亭长一家不得不在内寝之处就餐,以为韩信会不好意思进入,正要吃饭时,韩信又推门进来: “大哥,吃饭呢?我说怎么没看到你们,原来在里屋吃呢,吃的什么?”说着,就要开吃。最后,亭长只得告诉他,没有多余的餐具了。韩信一气之下走了,去河边一个洗衣的老妇人那儿,继续蹭饭。
但在这整个过程中,他一直随身带着一把剑,当时,只有贵族才可以随身带剑,除此之外,能随身带刀的,还有一类人一一杀猪的。
那杀猪的少年,给他三个选择:“第一,你拿剑杀了我;第二,你丢掉剑;第三,你从我胯下钻过去。”
韩信为了平息事态,选择的方式是从少年的胯下钻过去,因为对他来说,丢掉剑的话,他丢掉的将不是剑,而是贵族身份。
在后来的社会,无论衣服本身,还是相应的配饰,都在强化这种等级和身份观念,它成为统治阶层维护社会稳定的手段之一。它所强化的,是一种各安天命、不可造次的固态化社会结构。
在 20世纪 80年代初,我们当地有人将裤腿剪短了一些,变成了今天所说的七分裤的样子,回到家,他的奶奶痛哭不已,说道: “我们家祖辈都是好人,怎么就出了这么一个流氓,你看这裤子,短了那么一截,不是流氓是什么,这放在以前,都要被抓起来。”
一个农村老太太,根据一条短了一截的裤子,就能判定出这个人的身份是流氓,这需要几千年的功底。
(三)从现代开始,人们才对服饰有了审美需求
其实中国人长时间以来,对衣服的审美需求被压制了。只有在唐朝的时候,短暂地出现了对衣服的审美功能的需求。
汉朝有衣服的审美功能吗?没有。
汉朝的衣服,基本都有政治功能,谁穿什么款式、什么颜色、什么样式,它是割裂和固态化的。唐朝的时候,因为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大融合,衣服一度出现审美功能。但是很快,宋朝朱熹理学开始兴起后,衣服恢复到社会统治功能了。一直到明朝、清朝,我们的衣服都没有审美功能。
一个人懂得审美,和给一个事物赋予审美功能,是两码事。
我们家乡,家家户户盖大房子,那些房子都是砖混结构的,房子盖好很多年后,砖头和水泥都裸露在外面,并且整个房子显得四方四正,房顶平整。家家户户都这样盖,盖完了就住人,这样的房子整个建筑和人工成本 20万 -30万。
但我去过全国很多地区,特别是中部偏南的地区,有很多地区的民居非常漂亮,其实建筑成本与我们那儿的房子差不多,但我们那儿的人,还是在盖这种房子,一片一片的。
是我们那儿的人不懂审美吗?不是,他们知道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是他们盖不出这样的房子吗?也不是,我们那儿材料齐全,能盖出来。
真正的原因,是在我们那儿的人们,只给房子赋予居住功能,而没有赋予审美功能。
就像中国历朝历代的衣服一般,虽然人们天然知道什么样的衣服会好看些,但他们满眼看到的,都是种类不多的衣服,而且他们身边的人都穿同样的衣服,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然。在他们的心中,自己就是这个阶层的人。
房子也是这样,除非有人在外面看到了好看的房子,并且敢于在自己家乡盖起一座这样的房子来。就在前段时间,我在老家的小别墅开工了,那是一个比当地其他所有房子都漂亮但很多人都能盖得起的房子。我相信,等那座房子盖起来后,我们当地人以后再要盖房子,至少会和我家的一样漂亮,甚至他们会找到更好的图纸,盖出更漂亮的房子。因为更多人会懂得,房子不只是用来住的。
总要有人去做。
在整个欧洲的中世纪,教会统治之下,服装只是包裹罪恶肉体的布而已,不能有明显的线条感,要宽松,要遮盖体形。
然而就在 12世纪时,哥特式的尖状建筑,在阴沉的天空下刺破了天际线。最终人们在建筑上获得了衣饰之美的灵感,而在 400多年后,文艺复兴的光芒照亮了人类服饰史。人们开始大胆地展现人体之美、曲线之美。那些紧致的胸衣、笨重的蓬裙、摇曳的华羽,都从幕后走向前台。
人们懂得了在生活中如何取悦自己,而不是臣服于世俗。
女子的服饰开始强调曲线的错落有致,开始用宽大的袒胸来降低领口。人们大量使用华丽的纽扣、缠绕的丝带和蝴蝶结。此后的数百年中,各种衣饰风潮往来变化,不变的是人们思想的开放、个性的舒展。
而这时的东方,却是一片死气沉沉,直到民国。
服饰的多元化,其实是一个社会思想多元化的缩影,当人们在“文革”时穿着整体划一的衣服,生活在 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时,那单一的色调,让中国与世界的色彩、自然的色彩,相隔太远。
衣服是有审美功能的,分为两种审美功能,一种叫天然审美,一种叫社会审美。
天然审美源于人性和自然的观念,天然审美要求错落有致、虚实相府、比例协调。
为什么我们觉得相对于韩国男人,欧美男人整体上要帅一点儿?因为韩国人的长相比较扁平,错落有致慼是非常低的。 很多人觉得新疆的女生长得好看,原因是她们的眼窝深陷,眉骨突出,眉毛细长,错落感很明显。而欧美人之所以好看些,就是因为他们鼻梁高挺,五官突出立体,就是错落有致。这种审美是不需要任何人教的,是一种自然审美。
包括对人体的审美,也是跟错落有致有关的。你看那些选美比赛,一般夺冠的女子,往往身材凹凸有致,就是有视觉落差。
还有虚实相应,搭配的比例协调,就没有一处是奇怪的。一个人长得好看不好看,不能单看眼睛或者鼻子,要看五官搭配在一起的整体效果。
有的人打眼一看,挺好看的,但是仔细看的话,就不怎么样,这种属于什么呢?属于五官搭配很好,每个部位其实长得不怎么好看,但是整体的比例协调。还有的人,初看不怎么样,但是越看越好看。其实是因为他的局部长得好,要么是眼睫毛,要么是鼻子,要么是嘴形,总有一两处长得比较好看。这是天然的审美。
但是当天然审美被迫求到极致之后,另一种审美就有可能上来了——社会审美。当人类开始形成社会的时候,社会审美。当人类开始形成社会的时候,社会审美就已经有了。
中国的社会审美讲究对称,衣服要对称一点儿,这边有的东西,那边也基本上要有。但是西方有些国家,受到哥特思想的影响,就不要求对称,就要追求标新立异,越不对称,越符合社会审美。
有的人用天然审美看一眼,有点儿别扭,但是紧接着有人告诉你,现在的人,往往追求个性,你看看他是不是与众不同?真的是与众不同。这就很好,这是被社会审美教育过的潮流,潮流再去教育更多的人。
所以说,一个人的五宫搭配得越协调越好看,但是在网络时代,人类会形成各种社会审美,比如,现在的人觉得眼睛大才好看。所以女生拍照的时候,开始 45度角,干吗呢?就是为了突出眼睛。如果让一个老太太看,吓人啊,这孩子怎么长这样啊,挺瘆人的。但是人家就觉得这样好看啊。
这就是社会审美。但是当这种社会审美又发展到极致的时候,天然审美就又开始恢复了。一个一个都 PS,修得没个正常的人样,这时候突然出现一个清水出芙蓉的女生,五官正常,非常和谐,那么反而受到了人们的喜欢。这是一个轮换的过程。
刚才是拿人来做例子,讲衣服的天然审美和社会审美。它是在不断交替的过程中,只要符合这两个中的任何一个,往往都会给你带来美感。天然审美是带来你身体上的美感,而社会审美,是带来周围人给你反馈的美感。
你想想,明星穿衣服容易撞衫,如果出现在同一个场合,那两个明星心里该多难过、多郁闷,然后你再过去跟他们说,他俩穿的衣服挺好的,今天挺统一的。他们更难过了。国为他们要追求的是社会审美,要标新立异。
那么下一个阶段,大家觉得符合天然审美的衣服会更火,还是符合社会审美的衣服会更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