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评论
-
设置
衣食住行
衣——上篇:本源知识
一、衣服的起源
上古时期,人们的衣着主要有两种穿法,一种是围在腰胯之上,二是斜贯在肩腰部位,想今天的绶带一样。
谁会相信这样的穿法,是冬天用来御寒的呢?
一方面,认识大自然中的一分子,同其他动物一样,自身就有地狱寒冷的功能。人和很多高等动物一样,体内都有内火机制,一旦天气转冷,体内气血运行会增强,以保证在冷天身体各个器官不会被冻伤。
除此之外,对于因为寒风带来的外皮寒冷,人和其他动物,都会躲在背风干燥的地方,如洞穴、地下,然后彼此挤在一起,使得寒风无法侵袭。这时候,他们甚至会去掉身上披着的“衣”物,因为他们觉得这些东西无法抵挡寒风的侵袭,因此,用它们取暖便显得毫无必要。
另一方面,以神州大地为例,衣服具有御寒功能,是商末周初才有的事。商末之前,中国的中原一带,属于亚热带气候。在终南山一带,生活着大量的热带动物,如大象、犀牛、兕兽、麋鹿等。
高峰时,仅从宝鸡到西安之间的渭河沿岸,麋鹿数量便多达5万头左右,生长的很多植物,也都是亚热带的。当时到农历十一月中旬前后,仍然会下雨。一年中冷的时节,从农历十一月中旬到来年一月上旬,只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一月中旬时,柳树便已经露芽了。
因此,当时的人们,并没有养成用衣御寒的习惯,但是到了商末周初,气候大变,天气转冷,并且一直持续了下来。很多动物南迁,一部分不适应环境的动物死亡。人们不得不迎接漫长寒冷的冬季,进而开始增加衣物,用来御寒。
也就是说,衣服最早不是用来御寒的,那么,衣服最早是用来做什么的?
(一)体现人的功勋
在人们打完猎后,动物的肉被分食掉了,那么,鸟的漂亮翎子、兽物独特的牙、奇特美丽的鱼骨、皮毛,用来做什么?
它们用来奖赏给狩猎活动中表现最出色的猎人。
其中翎子、牙、兽骨被佩戴在了头或脖颈上,成为荣誉的象征,而皮被围在身上,成为衣服。
这时候的衣饰,其实相当于现在的军功章或荣誉证书,代表着功勋。到今天,人们仍能看到这种传承,比如军队的肩章,往往能起到激发人们的荣誉感的作用。
它代表着一种个最朴素的社会认同,即你做了对大家有利的事,大家会用一种象征物,来表现精神上对你行为的肯定。
因此,一个族群的王者,往往顶戴花翎、颈挂兽骨、身披披风,这一切,都代表着他的战功。那披风,是拿若干只动物的皮毛接在一起的。古人用披风,本身鲜有实际用途,那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展示。能将动物的皮毛接在一起做披风的人,他受到的奖励可想而知。
(二)区分人的职业
我们知道,一个族群里面,如果所有人都去打猎,所有人都去打鱼……这个族群是没法很好地生活的。第一,它忽略了不同人的特指。第二,它让整个工作变得没有专业性。
距今9800年左右,人类社会已经有了明显的分工,这些分工,可以让整个族群获得食物的效率大大提高,这时他们生活在青海湖边,有人专事捕鱼,有人转事猎兽,有人专事捕杀飞禽。
专事捕兽(捕而不杀,方便食物长时间储存)的人,他们以兽皮(牛羊皮)为衣(他们捕的兽以性温顺难伤人为目标,主要是牛羊),兽角为饰。专事捕鱼(猎杀)的人,以猛兽皮为衣,以兽骨为饰。专事捕杀飞禽的人,以鸟羽为衣,以翎为饰。
因此,这时的人们身上的“衣饰”不是用来御寒的,体现的是一种社会分工,相当于今天不同职业的制度。这种社会分工能够给人们带来强大的向心力和归属感。
后来昆仑山发生大水,青海湖水上漫,很多地方被水隔了开来,无法四处获取猎物,玉石只有一小部分人留了下来,大部分族群搬走。
其中专事捕兽这一族群,顺岷山往东,也就是后来的神农氏族,他们最早学会了驯牛、养牛,这些驯牛、养羊的思维,让他们得以有机会发现种植农作物,以至于当他们学会种植农作物后,仍把牛羊的图像当作图腾,来增强整个族群的向心力和归属感。
在今天,我们顺着岷山山脉看去,在这一带生活过的民族,仍多以牛羊的形象为图腾,他们到今天,仍与牛羊为伴,生生不息。
另一人数更多的族群,顺着终南山往东,这个族群曾以猎兽为主业,但人口的激增、猎兽的不稳定性,都影响了整个族群的展群的发展。后来他们中的伏羲,创造了一种鸡笼,有八个平面,将鸡放在里面,不但鸡跑不出来,别的小兽也吃不到笼里的鸡。不管鸡笼如何掉转,鸡都能以站立的姿势吃到外面的东西,无需人看管。
部落以猎蛇为生,后来专猎娃娃鱼。当他们在一起时,女娲带他们发现了娃娃鱼这种食物,而伏羲则和她一起发明了娃娃鱼的养殖方法。娃娃鱼的高脂肪和超长寿命(可活 100多岁),为整个族群提供了更广阔的食物来源。后来为了表示对女娲部族娃娃鱼的感谢,给娃娃鱼的形象加了蛇的身子,变成了龙的图腾,这个更大的部落,在更长的时间里,便都以龙凤为图腾,增加向心力和归属感。
第三个徒群,他们在昆仑山中以猎鸟为生,他们原本想迁回老的昆仑山中,但最后发现祖地无法居住,便一路往东南迁行,也就是后来的九黎之族,蚩尤的祖先、三苗的先族,他们后来分化成若干个族群,但大多以鸟羽为图腾,在神州大地上顽强地繁衍着。
因此,这个时候的衣饰,主要作用由社会分工演变成一种族群的标志,汶种标志,一方面是图腾的形式展现,增强向心力,另一方面,又通过衣服的款式和色彩来加以展现,成为具有不同民族特色的民族服饰。
我在《终南山主人》中写到,蜀山之下,有个青衣羌国,人们均着一袭青衣,历经千年战乱而不散,后来诸葛亮提到有支干余人的精锐部队,便为青衣古羌的本族军队,他们有着极强的归属感,无论哪朝哪代,都保持着自己独特的衣着装束。在今天的雅安、北川一带,你还能看到他们的影子。
人们在后世受到这样的启发,便在出征之前,高举本族图腾,并身着相对统一的服装,这一切到后世演变成了军旗、军装。
即便在一些丛林掩映和较为潮湿的地带,举旗穿衣多有不便,人们也愿意诲化汶种归属感,他们也愿意在脸上或身上涂上图腾,以示归属。
在今天,有人倡导穿汉服,其实倡导穿汉服的背后,是一种对自我归属感的强化,是一种身份认同,想要告诉别人,我是汉人。
这种身份认同,后来由物质化的衣饰,转移到了不同衣饰传统的族群的身份认同上来,从而产生了不同的民族概念。
这种认同的强化往往是和排他性相伴随的,就像我和几个汉族人在一起,强化我们是汉族人的概念的时候,客观上会产生对其他民族不同程度的排斥感,但对这个族群本身来说,可以增强内部的向心力、归属感,也就是我们说的内部团结。
通常内部的团结程度,和对外界的排斥程度是成正比的,就像弹簧一样,内部的每一圈之间越贴近,它对外界的弹力越是强大。
因此,每个社会一旦产生一位强权者,都会强化民族意识,这样能让内部最大限度地团结在自己周围,便于内部摔制,又能制造对外的敌对情绪。因为他们明白,让内部团结在自己身边的最有效途径,是制造外敌,而这必将为这一族群带来更大的灾难。
拿破仑在战争过程中,用民族主义思想武装法国民众,在“保卫祖国” “维护民族利益”的口号下,通过近乎宗教虔诚的狂热发动侵略战争,称他们本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主张征服和奴役其他民族。后来的效仿者,包括希特勒、日本法西斯。
这一切,都会在服饰方面下足功夫,以强调族群的归属感。然而放到一个家庭中来说,这种衣服变成了情侣装或亲子装,它反而对情人或家人之间的情感,会起到促进作用。
比如出去游玩,情侣或一家人可以穿上情侣装或亲子装,图案、款式、色彩都是一个系列的,看起来,往往感到十分和谐。
当一个女子看到自己的丈夫和孩子在那里玩,他们穿着一样的衣服,再低头看自己,也穿同样衣服的时候,她会想到:“那是我的丈夫,那是我的孩子,我们是一家人,我一定要把这个家庭照顾好,让孩子健健康康、开开心心的。”
而当丈夫看到妻子和孩子在一起,穿着一样的衣服,他会突然间产生一种保护欲和责任感,他会觉得这是我的家人,这是我的妻子,这是我的孩子,我们在一起,我一定要保护好他们,让他们过上好的日子。
而那个孩子会直接走过来说:“爸爸妈妈,你们的图案跟我的一样。”其实这个孩子在用他的语言表达什么?是一种认同,就是“我爸和我妈是一样的,我是这个家庭的一员,我们是一起的”,它能够增强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