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登录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
  • 目录
  • 评论
  • 设置

南山空同八卦神话

作者:南山空同    2021-09-29 09:19    阅读:103701    回复:2

少林禅宗传

禅宗发展中的变革

在道信之前,从达摩初祖开始,到二祖慧可,三祖僧璨,每一位都在禅宗发展历史上有声有响,达摩初祖创立禅宗,传《楞伽经》于慧可,慧可将其传于社会上层,吸纳信众。

三祖僧璨开始在深山丛林中设立道场,用以弘法,由面向权贵开始扩展到民间。前三祖,都是奉头陀行,常乞食、居空寂之地,游化为务,就像达摩独自面壁九年,慧可四处游历,僧璨隐居山林远离世事。而四祖道信则有了不同于以往的变化,那就是定居收徒,聚众住丛林修行。

这是禅宗从来没有遇到的新问题,以前是个人修行,最多是小团队,现在是一个社会群体在一起修行的问题。最高时僧众保持在五百至七百人之间。

在这种情况下,道信开创了禅宗的农禅制度,改变了僧人不从事田间劳作的习惯,把居寺中忙于各种杂务,当做修行。开始自给自足。

而这时,另一个问题摆在了大家面前。无论是达摩、慧可、僧璨,都是高级知识分子,有着极高的文化修养,道信也有着一定的文化修养,这一切都保证了传习《愣伽经》时没有任何问题,而且此前的传习对象,绝大多数都是有着良好文化修养的贵族。然而,到了五祖弘忍时,同时在一地修行的僧众已达1000余人,且相当一部分人连识字都困难,要传《愣伽经》几乎不可能。

五祖弘忍在道信身边四十余年,目睹了整个僧团发展壮大的问题,更看到了四祖道信一方面为了传承《楞伽经》所做的努力,又一方面由于僧众人数众多,且文化层次偏低等现状而讲解《文殊说摩诃般若经》所倡导的“一行三昧”的努力。
《楞伽经》是前四祖,特别是前三祖传法时,所依据的最主要的经典,达摩曾对慧可说“吾有《楞伽经》四卷,亦用付汝,是如来心地要门,令诸众生开示悟入。”并言说“吾观汉地惟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所以,此前禅宗最主要传授的经典,是《楞伽经》。 

但《楞伽经》义理深妙,微言有隙,同时又名相繁多,细分微致,而且文字简古,句读常不为知。简而言之,就是没有一定的文字基础,这部经很难读懂,很难学,极难传播。
在这种情况下,五祖弘忍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改成讲授《金刚经》。这也间接决定了今后南北二宗的分立,为其后来神秀和惠能的分立,埋下了根基。

东晋时,求那跋陀罗传译《楞伽经》,到达摩修禅,慧可、僧璨,均具印度禅师风度,入定静修,通俗点来说,他们和他们的弟子,都是按专业运动员来培养,至于那些王公贵族,听听佛法,参与佛事,均是票友性质,打打酱油而已,若要论正式修行,那门槛是极高的,不过也有票友中,偶尔冒出一两个极其想当专业选手的。
达摩当年有一粉丝,便是梁武帝,如果你不知道梁武帝是谁不要紧,他就是那个下令天下僧人只准吃素的皇帝,从他以后,不吃荤,成了传统。 

他不只是规定和尚不吃荤,同时还号召天下百姓吃素,为了展现决心,他先后四次出家。第一次出家,扛了三天就自己回来了,回来后改年号为大通,并大赦天下。他对自己第一次出家只坚持了三天的事耿耿于怀,于是开启了第二次极限挑战,二年后发起了总攻,直接穿上僧侣服,出家了。大臣们第二天上朝,都蒙了,皇上出家了。

梁武帝出家,既有对佛教的热爱,也有政治方面的考量,但他有一颗成为专业运动员的心没变,出家成僧之举,从一个侧面,也可以看到当时要成为一个“印度模式”的僧人,对其精力投入方面的要求。自然,大臣们因为梁武帝的出家,先后支付了多达四亿的赎金。

从达摩到僧璨,都基本采用以入定静修、乞食游方为主的印度佛法,完全是专业运动员的培养方法,实际上有着极高的准入门槛。而到了四祖道信时,亲率僧众开荒种地。五祖弘忍更是在寺院推行农禅双修,用通俗的话来讲,让你一天打坐六个小时你做不到,那跟着我们一起来种地你总能做得到了吧。

而这种农禅双修的模式,改变了此前基本以独自入定禅修为主的修行模式,而这些参与者,大多都没有什么文化,但有着广泛的来源,真正的将佛学发展到了社会底层。

那么我们如何理解《楞伽经》和《金刚经》,如果把两个都当成训练课程的话,一个是针对和培养专业运动员的课程,一个是针对普通爱好者到准专业运动员的课程,但让爱好者觉得他们接受的就是正规的、专业的训练。实际上,是解决了高门槛的问题。


写下您此时的想法吧~
取 消    发 表
评论(0)
    Copyright © 2012-2021 南山空同 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1429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