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评论
-
设置
知道易行
崇道厚德
崇道厚德,以德治国
在一段时间里,人们在怀疑是否应该“以德治国”,相信很多人都没有明白什么是“以德治国”。
德,本意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性规律去做事。不违背自然规律的发展去发展社会和提升自己。以德治国,便是在治理国家和社会时,要尊重和顺应自然、社会和人性规律。它如普世公理一样存在,这还需要质疑和讨论么?
是的,需要,因为人们对这个“德”字,已经扭曲两千余年了,对“道德 ”二字,也扭曲了两千余年了。
《道德经》一书,分为上下两部分,上篇为《道经》,共三十七章,主讲自然、社会和人性规律,下篇为《德经》,共四十四章,主讲具体如何按规律办事。纵观整个《道德经》的思想内核,则为四个字,即“崇道厚德 ”。
道,是指一切规律,包括自然、人性和社会三方面,崇道,则是指遵从规律,敬畏规律。
德,是指顺应自然、人性和社会规律,厚德,多指生他利人之行。
世界历史上,最早提出崇道厚德思想的人,是3000年前的周公,当时,世间盛传是太一天神帮助西周赢得了天下,周公为了防止世人更加崇信鬼神之力,便在世间推行一个思想,叫做“皇天无亲,唯德是辅”。
其本意为,在皇天上帝(太一天神 )的心目中,对人和事无远无近、无亲无疏之分,只要按规律办事,他就会辅助谁。因此,我大周要实行的是德政,即按规律办事,特别是按自然和人性的规律来办事。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德政思想,然而这个德政思想,与人精神品质的“德 ”没有任何关系。直到后世孟子时,在德政前面小心翼翼的加了个“仁”字,将“德政思想”改成了“仁德之政”,后来直接改成了“仁政”。
那么,仁政和德政的区别在哪儿?
德政,是指整个政府的决定,要符合自然规律和人性规律,要按规律办事,无论是多大的神授权的政府,只有按规律办事,实行德政,政权才有存在的合理性。
仁政,是指君王要宽厚待民,施民以恩惠,要争取民心,特别是君王,要有恻隐之心,要同情和爱护百姓,同时,要对百姓进行教化,使其提高自身品德。
看了德政和仁政的区别,我们很多人会发现,大家习惯性认为的“以德治国”,其实是“以仁治国”。也就是说,这两千年来,中国人更多的是知仁而不识德,更谈不上崇道厚德。
《道德经》中有言:“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翻译过来就是:具备“上德”的人,看上去不施恩德,正因为如此,才使他具备“上德”。“下德”处处不失德,却不具备上德。上德之人,顺应自然之道而为,以失不德,而不失德,以其无为,而无所不为。“下德”之人以心为规,是谓有以为——所以,所有的德行都无法达到“道”的境地,当人们德行不足时,偏离了道德时,才有了仁,仁施行不足时,才推行义,偏离义之后,才开始推行礼。所以,“礼”出现时,甚至是忠信不足的产物,而且是祸乱的开端,属于道的最末。
世间的“德”,分为三等,按自然规律办事,叫上德,按人性规律办事,叫中德,因为偏私虚妄之心违背人性规律办事,叫下德,下德不德,而为失德。
上面的情景是指,如果因为偏私虚妄之念,制定出一些违背人性的社会规则,从表面上看,这个人整天都忙着按社会规则办事,却永远都有解决不完的问题,这叫下德,下德是偏离大道的,因此称为失德。
按自然规律办事的人,仿佛他没有任何自己的主张,这如同大自然一样,它从不命令所有的花一齐开放,也不规定所有的花一齐凋落,更不规定哪片叶子该长在哪个方向,但万物生长,纷纷不断,这是上德。看上去它什么都没有做,但它却“以其无为,而无所不为”。
而当人们偏离道德规律时,才有了仁政思想,当仁政思想还是解决不了问题时,便会推行仁义思想,而当偏离得更远时,又开始推行礼。而这一切的一切,问题都出在没有崇道厚德。
老子思想的深远之处,在于能看到后世的社会思潮变化。整个《道德经》的前三十七章,都在讲如何“明道”,明道之后,则是周公提出的“以德配天”。就是用我们符合规律的实际行动,来接近天道(规律),这样,我们才能有往而无不利。
而要做到这些,首先要做的,就是明德。什么是明德?明德即是近道。
也就是说,我们无法掌握和认识所有的真理和规律,但我们可以无限度地接近它,我们无法保证我们的每个行为永远符合规律,但我们同样可以无限度地接近它,因此,明德,即是近道。
故,大学之道,在于明德。然而,怎样才能做到明德(近道)?《道德经》中的下篇,便是讲如何明德。可以细看我注解的《道德经》,名为《道德图》,此处不再详讲。
在这里,我们要记住的是,以德治国,不是用仁德治国,也不是用高尚的品德治国,而是按规律办事,按自然和人性的规律办事。
但后来,经过后世的伪儒家修改后,德政思想变成了以仁德治国,恨不得把每一个皇上都打扮成仁德圣人,动不动就要求提高社会的道德水平,岂不知,不崇道厚德,人们终将生活在愚昧蛮荒之中,你如何教会一群非洲 的鬣狗优雅的猎食?
因此,以德治国的核心,是崇道厚德,什么是崇道?
既然道是指自然、人性和社会规律,崇道便是遵从规律、敬畏规律的话,那么,从何处开始?
这些规律,并不会被所有的人同时掌握,而任何规律,都是先被一小部分人所掌握,然后经过核实验证后,被大众广泛获知。用一句俗话来说,叫真理先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如果我们将这有深厚专业知识、一技之长的人,率先可掌握某方面的规律的群体用“知识分子”四个字来代替的话,便是在承认,在专业领域,一个知识分子的发言权,要大于外行的一万人甚至十万人,也就是说,外行人无发言权。
周公最早在3000年前,便建立了类似于“专家委员会”的决策制度,他把人分为几等,每一等,都代表着不同的话语权重,甚至将这种安排用在了 “周公解梦”上面。
周公曾成立了一个九人小组,并组成了正式编制,专职从事占梦工作,这九个人的编制为:中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徒四人。后,周公教他们如何占梦,包括掌三梦之法,以阴阳之辨,日月星辰为基,来辨六梦之别,这九人用周公的这些理论方法,用来破解梦中之象,用以占梦,所以管占梦之法,也叫周公解梦。并且完成了解梦的专业籍三本,分别为《致梦》、《筒梦》、《咸陟》,一时成为经典,后来,这三本书在秦始皇焚书之时被焚。
上面的解梦委员会,只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使我们可以看出的是,在西周时期,人们普遍缺少文化知识之时,给予“知识分子”以更大的话语权,是“崇道”的最切实做法。然而到了后世,人们将这一制度曲解成了社会等级制度。
如果用今天的话来说,周公的“崇道”之举,则是建立了科学决策制度,科学与民主完全不同,却又相互依存。
简单来说,民主就是一票顶一票,少数听多数的,科学就是一票顶万票,外行听内行的。
在专业的决策领域,只要不涉及全民重大利益的事情,均是崇道科学制,即外行听内行的。这一制度,3000年前,便已在中国推行。
因此,崇道的具体载体,便是尊重知识分子,敬畏知识分子,而不是尊重强权,敬畏强权。知识分子不是强权者的附庸,他们须有着自由之精神、独立之人格、贵族之荣誉,以上三点,缺一不可。
上文我们说,科学与民主完全不同,却又相互依存,民主,便是尊重人性人情,它也是厚德的一部分。周公为了让君王明白什么叫人性规律,特设定了树下办案的规则。
即,当民众产生纠纷后,在一宽阔之场地处,特别是树下,由政府派人断案,断案时,旁边还会留一些民意代表席位,这些民意代表是随机选中的成年人,要听他们的意见。因为他认为,如果法律法规与人性良知相违背,那么,人性良知才是最高的准则。用周公的话来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后世将周公的思想常用“敬德保民”四字来概括,这一思想,用今天的话来说,便是民主思想。
但民主和科学,这二者却有时候是相互冲突的,它们二者关系,就如同沙漏。当你把民主当成基石时,沙漏中科学的沙子就会一点点流向民主,变得越来越少。反之亦然。
那么,一个健康的社会,是要在科学与民主之间,保持动态的平衡。而能维持这一平衡的,却是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
中国人将公平正义,当成厚德的一部分,中国古时称其为厚德明法。厚德有三层含义:
其一为厚德载物,即为生他利他之言行,《周易》中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德载物,是指生生之德,《易经·系辞下》称 :“天地之大德曰生。”均是指,天下至厚之德,是依照生生不息的自然规律来办事,因此,厚德之行,最重要的,是生生不息,第一个生,是指自生,第二个生,是指使他物生。
其二,厚德不德,即行为要遵从自然和人性规律,只要按自然和人性规律办事,则天下复归清静,因此,看上去没有做什么,却以其无为,而无所不为。
其三是指厚德明法,即通过公平正义彰显法度,同样,如果法度缺失了公平正义,即为失德。
我们在被以仁治国的假药迷惑了两千余年后,崇道厚德、以德治国,重新站在了世人面前。这世间,最不怕的是真糊涂,最怕的,却是假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