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登录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
  • 目录
  • 评论
  • 设置

知道易行

作者:南山空同    2021-09-27 13:11    阅读:2713    回复:2

修行至善

我经常被人问是否修行者,每到此处,总是语塞,想了想,便回答说,我不是修行者。


从一个人获得灵性的那一刻起,其实每个人都是修行者,只不过有的人朝至善至美的方向而去,有的人是一塌糊涂。我之所以被问到修行时总会语塞,原因是我知道他们所说的修行与我说的修行不是一回事,他们所言的,是宗教意义上的修行,而我眼中的修行,则是指一个人修正自己的言行。


如若站在修行的角度上来看世界,这个世界上的人,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修行者,另一种是非修行者。修行者如葵子,向阳而生,非行修者如泥沙,水止而没。


恒星旋空,看似不动,却螺旋而行,我们将这种螺旋而行的路径,叫做轨迹。日月星辰皆有轨迹,何况人乎。我们将一个人一生螺旋而行过的印迹,称为人生轨迹。


我们将一颗球抛出去,它在地上螺旋而行(在很多人的肉眼中是直线而行),就在它的行进过程中,你根据它的速度和地面的情况,已经初步能判定它停下的方向和远近,这时候,你不甘心它还没到你预设的目的地,便过去踢它一脚,或是再扔出个球从后面推它一下,如此重复,直到目的地。


古人认为,决定一个事物运行的,是“气”,也就是能量,而衡量这种能量多少的词,便叫做“气数”,所以中国人把不管一个王朝还是一件事,已经无力挽回的情形,称之为“气数已尽”,意为已无能量支撑其继续发展。


气数这个词,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指二十四节气和太阳黄经度数,它们决定了自然界中的植物何时萌发,何时长成,何时凋落,也决定了自然界中的动物作息特质,而这一切,都有它的运行变化轨迹,人也间接直接受其影响。


气数的另一层含义,则是指气运,是指在能量影响下,所形成的人的自然人生轨迹,在气方面,人主要受五运六气的影响,这五运,指的是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气的运行,六气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的变化。因此,合称为五运六气,简称为运气。


因为五运六气影响着人的的生命轨迹,因此,人们将受五运六气等客观条件影响下人的生命轨迹,称为命运。


前文中说,“修行者如葵子,向阳而生,非行修者如泥沙,水止而没。”意为,修行的人,像太阳下的向日葵,它懂得如何根据时间和能量的变化,来改变生命的方向,或者说,不同程度的把握自己的生命方向,而非修行者,则是像山洪中的泥沙一样,被洪流裹挟而下,运气好,可以停留在好的位置,运气不好,随时会因为水的停止流动而被别的沙石覆盖。


因此,修行的目的,是不同程度的改变自己命运的轨迹,多一份自己把握自己生活状态的机会。


在古代,一个寒门学子努力读书,考取功名以期摆脱种地生活,也是修行,一个富贾子弟不想整天在胭脂堆里长大,最后遁入空门,也是修行。在现在,一个人在北影厂门口整天蹲守以期将来能从群众演员变成票房帝,也是修行。修行是每个人主动改变现状的心愿和行为,通过修正自己的言行,来改变客观命运的轨迹。


一、 为什么要修行?


看了前面的内容,我们会发现,我们是拿平时所说宗教意义上的修行,替代了更大更普遍的修行,宗教意义上的修行,是让人的思想和行为更符合特定宗教的行为规范,是等于在道和人之间,还多连了一个节点,而普遍意义上的修行,则是将人和道直接相连。


人与地上石、水中沙相比,多的只是能自己改变命运的可能,可以不同程度的改变和把握自己的人生,而水中沙却不同,它的一切轨迹都来源于自身的特性和外界的作用,虽然从表现上看,每一次沙石之间的碰撞都是偶然的相逢,却都是一个个依轨而行的车轮。


所以,一个人开始修行,是自我意志觉醒的标志,他开始尝试把握自己的人生。因此,修行是一种改变的力量,而改变的对象,则是自己的人生轨迹。


在现实中,修行一词的意义,被严重缩小化,被当成宗教中一个人为追求超凡脱俗、摆脱生死轮回等目标而努力的各种方法,然而这并不是它的本义或全部。


修行一词,最早人们称为修道,“修道”这个词,同“修行”一样,现在也被严重狭义化了的。修道一词,原本为八个字:“修德养性,阴阳于道。”后被简化成修道,再到后来,被简化成修行。这一简化,本义难现。


修行有两层,绝大多数人做到第一层,即已很好,更多人一生都不知道第二层的存在。


这两层,都在这八个字之中,“修德”,指养成能够掌握规律,并能按规律办事的能力,拥有这样能力的人“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老子管这种人,叫做“善摄生者”,即善于把握自身命运的人,这部分人懂得如何通过修行来改善自己的命运,而在这一章中,老子讲,这样的人是把握住了“生生之道”,所以能够无所害。


“养性”,又叫炼性,指的是修心炼身正行,即通过修正自己的言行和身心,使得行为能符合大道。


阴阳于道,阴为依道而行,阳则逆天而为。有次我在上海做讲座,讲了点相关的内容,有一个人讲座结束后问我:“我怎么才能逆天而为?”


今日世上之人,前不知史,现不知今,后不知来,谈任何修行,都一如儿戏。什么叫儿戏,就是大家做什么,小孩子也爱照着样子做什么,等大人走后,他们自己揣度着大人为什么那么做,然后相互间定下一些规矩,一边嬉笑一边模仿,大人看了称为闹剧儿戏,小孩儿说,我们都是照你做的学。


好的,现在我们讲讲以前与修行有关的缘起的事。


二、 为什么要教人类修行?


(一)、修行第一课:生生不息

距今9000年时,人类基本上已经在自然界中很难找到真正的对手了。


更多人身上,开始泛出狂傲自大的情绪,特别是那些底层的猎手、采集者、捕捞者。


他们开始猎获怀孕的母兽,开始围灭整个聚集成群的动物,他们开始用自己采集的果实当成游戏时的道具,开始捕捞连一尺都不到的鱼为食。


人们都相信,世界无穷大,这个地方的野兽没有了、果食没有了、鱼虾没有了,下一个地方还会有,我们迁去新的地方,神州大地上的人类会成为新的猎食者,直到别的人种、动物都消亡。


最后消亡的,将是他们自己。


这是第一次,整个昆仑山上下来的神州羌人的后裔,开始面临的新课题,最后的结果是,在距今8800到8600年间,他们开始了集体修行。


伏羲开始教大家如何饲养家禽,如何养鸡养鱼,神农氏族的智者开始教大家如何种植谷物,九黎之族的祖先,开始教大家如何保护周边的动物不被灭绝。


这一切修行,都是通过食物的供给来实现,但到了最后,大家都不约而同的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使别的动植物活得更好,自己的族群才有可能会发展壮大。


然而,在此之前,他们的思想里,是只有杀死别的动物,或是获取到更多植物的果实,自己才会过得更好。


以前,他们需要在一个地方的物资耗尽后,赶去寻找下一个地方,但下一个地方的条件,往往还不如他们刚到时的上一个地方,受到食物的制约,他们整个族群一直无法壮大。然而当他们开始改变自身行为,去试着让他物生存得更好的时候,发现自己的族群也开始变得壮大,甚至不需要迁移。


这是神州人类修行的第一课,曾经因为受益于这一课,神州大地,成为物产最丰富、食物最丰盛、人口数量最多、经济最繁荣的地方。

现在,这种精神还存在么?现在,这样的修行,还在继续么?停了有多久了?


这些古老的修行行为,后来变成了人们祭祀祈福的活动,只不过区别是,古人们是希望对方能够繁茂强健,而后人们是希望自己能有一个好收成。看似结果都一样,却有本质的区别,前者是希望对方能够发展壮大,这样自己也能够受益,而后者是我只关心我是否能受益,哪管其它。







(二)、修行第二课:敬畏生命,感恩自然


在当时,人们的衣饰之物,多是以鱼骨兽牙、鸟翎兽皮制成,这些东西,都像军功章一样披挂佩饰于身上,成为自身强大的炫耀。然而,这之后,包括族群首领在内的人,除了可以当成日用品的兽角兽骨兽牙外,任何人都不得佩带以上物品,只准佩带玉石等物。


这也就是大家在早期的一些文化遗址中,还能看到上述物品的陪葬和存在,等到了后期,突然消失了的原因。


此前,人们总是将能杀死巨兽当作荣誉,甚至只是为了杀死对方而发起挑战进攻,最后,主要参与攻杀的人,还会享受英雄般的待遇,分得禽兽身上的骨、牙、翎、皮,作为荣誉象征。


每个生命,都是大自然中的一环,相互依存,不强于生,不迷于死,当时,他们被要求把养活自己的动物形象,刻于食器之上,当成象征自己族群的图腾,以食蛇为生之族,以蛇为图腾,以飞禽为食之族,以飞禽为图腾,因为是这些动物养活了整个部落,他们以这个动物为图腾,是为了感谢它们使自己得到了生存之机。


中国人最权威的具物,是鼎,而鼎,初为食器,中国人把最重要的图腾,刻在食器之上,也把最重要的文字、最庄严的政诰,也都刻在食器之上,礼敬天地。

敬畏生命者,方获生存之机,感恩大自然者,方得自然馈赠。世人能以百物万草为食,是因他们曾经懂得敬畏生命,感恩自然,这是生存之机。如若自恃强大,主宰万物,生存之机一闪而失,此为修行之二。


(三)、修行第三课:内省不疚


中国古人敬鬼神,鬼指自己家的先祖,神指整个神州文明智慧的先祖。

中国古人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因此,凡遇重要之事,都要敬告神明,对天发誓,他们相信,天地为证,日月可鉴。他们相信,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而这,是每个上古之人身上的第三种修行,即内省不疚,指就算是自我反省,内心并不感到惭愧不安,即没有做有愧于心的事。用《小雅》中的诗句来讲,便为“不愧于人,不畏于天。”用中国的一句俗语说,叫做“平生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


而越到后来,更多的人相信“就算我做了什么坏事,谁会知道呢?!”


(四)、修行第四课:遵道而为,反躬自省


《礼记》一书,唯成形于汉,却记载了大量上古时期,商周之前的通识,用今天的话来说,是指普世价值,即遵道而为,为了让大家在生活中更好的理解什么是遵道而为,特以四时十二月为参考,让每个人都知道这段时间内,要遵守什么样的自然规律,以及相关的影响。其中,《月令》一文中,最为鲜明。


《礼记·月令》其中有言:“是月也,驱兽毋害五谷,毋大田猎。”意为 “这个月,要驱赶野兽使其不危害庄稼,不要举行大规模田猎。”


然而,人们是否真的会遵道而为?又如何保证?《礼记·乐记》中有言: “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意为,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欲望无节制的满足,深陷于外物的诱惑,不能时时刻刻反省自己,人是无法按顺应天理去做事的。


我们上面讲的,都是上古时修行的源起与约定俗成,它与宗教信仰无关,它是人类为改变自身命运轨迹而主动做出的行为改变,而最终改变的,也是自身的命运,它是一种全民以“食物”为直观感受物,而展开的一项连绵数千年的修行活动。随着人类食物的丰富和满足,特别是社会群体的分化,一部分人仍在从事直接获取食物的劳作,这些最基本的修行,在他们身上仍在体现着,然而,他们的这种修行,更像是无意识中在为全人类修行,用来传承宝贵的群体认知。


而另一部分人,在不同程度上开始脱离了这种最基础型的劳动,并且这个群体越来越大,他们在从事另外一种修行。



三、 春秋战国以前,修行是为修真


春秋战国之前,有一类人,被称为“真人”,在大家眼中,他们在大家的心中,被当成“道”的代言人,他们通晓内外变化之道,熟知万物运行规律,可与天地相通,他们通过“气”来因应一切变化。


庄子将其称为“大宗师”,并在《庄子·大宗师》中形容他们“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


意为,他们知道自然天道的运行规律,并且了解人性规律,达到了人们认知的极点。知道天道规律,是因为是懂天道因自然而生(意为非人欲之所向);了解人性,是因为他们凭借自己已知的智慧途径,用来了解自己所未能通晓的知识,直至自然死亡而不中途夭折,这恐怕就是认识的最高境界了。


这段话中,前部分容易理解,就后面一句“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会较难理解。


简明来说,是说,他们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智慧程度,达到人类所无法到达的极点,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在认知天道时,不会把自己的偏私虚妄之见加进去,他们遵循自然之道;另外一方面,他们并非人(真人非人),却那么了解人的天性,是因为他们有自己通道来了解人性,并且,就算他们身死了,他们的意识和认知仍然存在。这恐怕就是认识的最高境界了。




同时,他补充说“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乐,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


意为:他们以不迷生不厌死,出生不欣喜,入死不推辞;无拘无束地就走了,自由自在地又来了又走,走了又来。忘掉死生像是回到了自己的本然,这就叫做不用心智去损害大道,也不用人为好恶的因素去帮助自然。”


庄子眼中的修真之人,是不修性命长短的,他们是“以身载道”者,他们掌握“死而不亡”的方法,但这种方法对世人的吸引力,不是可以活得更久,而是可以用来探知天道和人性,懂得更多自然规律,提高自身的智慧认知。


这一时期,人们的修行,其实是为修真,修到真人之境,这样就可以“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更好的探求天道和人性的规律。这样就可以防止“以心损道”,也就是不会因为自己对天道人性的认知不足,而在行为上偏离大道了。


相比春秋战国之前人们对修真的理解,会不会觉得已然不在一个认知层级上,无论是出发点,还是归心之处。


后来,人们也管传说中的仙人称为真人,他们服气(能量)为生,《黄帝内经·素问》:“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 ”。这时的修真,主要通过修炼道术来实现。


这时的道术,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天道和人性规律的认知方法和哲学,包括易理和易占等,二是指修真的一些方术,通过行气、导引、吐纳、守一、易体、外感、内观等提升对外界的直接感知。


这个时候,修行可以看成是两个群体,一个群体,是在劳动中不自觉的传承人类与他物之间关系的自我修行,另一小部分人,是在探知如何通过修真获得更多对道的认识。


四、魏晋修行,炼性自我


西汉时期,为维护和加强统治,董仲舒倡导“审察名号,教化万民”。汉武帝把符合封建统治利益的政治观念、道德规范等,通过正名分,定尊卑来对百姓进行教化,称“以名为教”。这一制度是对人们思想行为而设置的一整套规范,并通过推行“儒术”思想来加以实现。


这个时期,甚至到了西晋时期,很多儒家士人,作为受益群体中的一员,都极力的推崇名教思想,甚至在他们眼中,朝堂之上多为诗礼传家,重人伦之道,以儒家仁义孝悌为家风,于父子君臣尊卑名分极为讲究。特别是在选举用人上,亦以儒家传统的伦理道德为主要标准,一再褒扬仁孝,奖励名德。


然而,东汉末年之时,腐败不堪,两次党锢之祸的发生,大批儒家士人被以国家名义遭到血腥镇压,他们既是受害者,又是施害者,他们崇尚强权、附庸强权,最终,他们自己也成了强权的受害者。他们开始重新认知他们一直推崇的天理(指名教),开始重新思考什么是天理,什么是人性,什么是自我。


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应该是某套政治伦理体系的附庸,他们开始意识到,那些为了博得孝道之名,不惜在父母的墓道内生活,服丧二十多年,是一种人性的扭曲和病态。郭巨为了更好的尽孝养母而埋掉三岁小儿这样不近人情、灭绝人性的孝,绝对不是天道。


他们需要重新找回上古时的天道和人道,回归自然,追求思想的自由、个人的尊严以及生活的自在。

如果说,两汉和西晋,是一趟巨型的火车,每个人被暴力和谎言拉上了火车,被以各种名分分配到了火车上的不同位置,后来,这辆火车越跑越远,远离了他们的家乡,跑入了不毛之地,并且动力不足,开始慢了下来,人们这才发现,原来火车上资源都被前两节车厢喊着大家要谦让温恭的人都给私分耗尽了。人们开始逃离这辆巨型火车,去寻找回到家乡的路,去过原先属于自己的生活。


这个时候,道家的隐士们上场了,何晏、王弼、竹林七贤上场了。


人们开始重新注解《易经》、《道德经》和《庄子》,将上述三本书中被汉儒穿凿附会的内容予以删除或调整。虽内容仍受200余年来汉儒思想的影响,但已纠偏良多。


这时,人们的修行,除了少量的专门修习道术者之外,大多数士人以养气练性为主。以养气为途,以修心炼身正行为径,以求自身行为能符合大道。


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开始更好的认知“我”与外界的关系,包括我与大道、我与政治、我与他人。在思想和行为上,崇尚自然,处世不仕,自躬反省,追求内心的从容与安静。


这一时期,士人们之间形成了知识分子特有的品质,即,一方面,与政治和世俗保留一定的距离,保持自身的独立人格与良知,另一方面,择机参与社会活动,推动和影响社会思潮的变化。


后世也将这部分人称为“隐士”。这与儒家的“学而优则仕”有所不同,他们是“学而优则隐”。前者是有才学后便要归附于权贵,散失独立的人格,成为权势的附庸,而后者则是保持独立的人格与良知,即后世宋代张载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他曾屡建军功,后范仲淹说:“儒者自有名教,何事于兵?”认为张载可成大器,劝他作为儒生一定可成大器,不须去研究军事,勉励他去读《中庸》,在儒学上下功夫。他攻读《中庸》,仍感不满意。于是遍读佛、道两教之书,仍感不足。后深研《周易》义理,创建关学。张载刚入朝中,大权在握的王安石便拉拢他一起推行新政,他不肯允,后不惜辞官回关中教书。他虽一生都不曾隐居山林,却一生都将自己修行成为一名隐士。



五、宗教化的修行


观今日之宗教化的修行,有放生的,放生的人越来越多,每次赶在要放生的一些日子前面,商家要提前收购大量被各种手段捕来的鸟鱼龟蛇。很多人是为了满足这些放生者的愿望,才去捕捉的。他们只关心自己的行为本身,只关注自己的心理满足和未来的福报,并不真心关注动物本身的生死。


也有修行者,修行只为满足某种特定的仪式需要,他们相信,他们只要一遍遍的重复做下去,就是在积累福报,就会避祸消灾。


也有修行者,有人告诉他们,只要他们嘴里念什么,他以前的种种恶,都会一点点消去,不但会消去,还会得到福报。


也有修行者,他们相信,吃苦是修行的要义,不要质疑,不用思考,你只用相信,无条件的相信。


如果,你是大自然中存在的一棵树,你有你的位置,你有你的树形,你有你的朝向和叶子,你有你生长的节奏。修行不是有一个人拿个电锯,把你们剪成整齐划一毫无杂叶的景观树,不停地清理矮化你,让你成为某个场景中一抹绿色的背景之一。


如果,你是大自然中存在的一棵树,修行是让你意识到自己作为个体存在的意义,这个意义不是别人要把你生硬的剪成什么样,而是你能发现自己适合长成什么样,你可能需要了解自己的根有多深,哪边的土壤更适合你扎根,哪边更容易接收到阳光,你需要长成什么样,才不会被挡住阳光。



六、修行不是为了觉醒和找到自己,更不是为了悟道或得道


我经常会收到信息,说自己已经觉醒、觉悟或悟道了的人要见我。我每见到这种消息,都从来不回复,更不会约见。


我担心,我要是与觉醒、觉悟或悟道了的你见面,万一觉醒了的你跟我说 “我终于觉醒了,我发现我是人诶”,或是你说“我已经觉悟了一切,人是有悲欢离合的”;或是悟道了的你跟我说“我已经悟得大道,即,无论是胎生、卵生,都是离不开水的。”


是的,可能,一只蚂蚁花几年悟通了个大道,告诉你:“我发现我每天能看到你,不是因为你来到了我的世界,而是在你家。”,你是不是好崩溃,他悟了许多年后,告诉你一个不用思考就知道的常识。


或许,你几十年中,都是一个虔诚的教徒,有一天,你终于悟通了,你应该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你以为自己觉察了、悟道了,你告诉另一个没有被宗教洗脑的人,然后那人“哦”了一声,人本来就应该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啊,对他来说,这只是一个生活的小常识。你只是用几十年的时间,才摆脱了被奴役的轨迹。你的觉醒,也许只是现在可以开始过别人最正常的生活。


可能有个汉代人用几十年的时间想通了,其实,人是平等的,皇上也没有权利要你的性命,然后你觉得自己悟道了,然后要以圣人形象出现在21世纪,要告诉大家你的思想,丢不丢人?


这世间,本来每个人都是自我觉醒的,只不过失去自我太久了,便把拥有自我意志当成觉醒,把自己当成有修为的圣人。这世间,或许你几百年才掌握的某个规律,对另一个人来说,只是常识。


有人把修行神秘化,告诉你通过修行可以获得灵性的觉醒,可以找到自己,却被带入到某个洗脑或传销组织,开始发现了自己的新的人生价值。


所以,悟道、觉醒、得道,说得轻一些,与绝大多数常人无关,说得正常一些,与你无关。道无穷,而生有尽,言有速,你如何做到悟通大道的?


凡是知晓得更多的真人,都不会告诉你他得道了,或是觉醒了,或是悟道了。因为,他的意识可以扩展到很远很近的地方,而不管远和近,都可以无限度的获得新知新识。


而世人却告诉他,自己要修行悟道,或是自己已经得道了。这跟一只蚂蚁经过几年的观察,告诉你,它发现你比它大,有什么区别?更多时候,这只蚂蚁会告诉你,它发现它比你大。然后它问你:“如今我已悟得世间真相,你怎么看?”,这时你只想告诉它三个字:“何弃疗?”


因此,修行不是要穷尽知识,更不是为了追求悟得大道,而是在你懂得一些符合自然之理,人性之本后,能够知道易行,通过修正自身的行为,来改善自我,更好的把握自己命运的轨迹。



七、修行,是通过改善自身行为,来改变自己命运轨迹


修行,就是修正自己行为,给大家一首修行藏头诗以观:

   修者为心,

   正者为行,

   自当心始,

   己身了无,

   行为途表,

   为所无为。


修行,要先从修心开始,所谓修行,就是努力逐步去除自己的偏私虚妄之心,有的人进了传销组织,被洗脑后觉得自己找到了真正的自我,却不会觉得其实是迷失了自我。


一个人的迷失,都是从无节制的满足自身的偏私虚妄之心开始的,都从挑起一个人的贪欲执念痴心妄想开始,人们会把上述心念一时的满足,当成找到自身的存在价值。因此,修者为心,就是要戒贪弱念;消痴疗心;去妄存慧。


虽然一个人修行的想法,是从心中产生的,然而,却要在行动上加以体现,才不会偏离修行的本意,有的人整天求知,整天追求参悟更多的道理,却在行为上不加以践行,这是偏离了修行的根基。


修行,在一定程度上,其实是在改变自己以前的惯性。“己身了无”,是指只有摆脱惯性,才会有真正的改变。因此,行为上的改善,是修行最根本的途径。


修行到最后,就是一个人在思想上“知道识道”后,能够按照自然规律和人性规律去做事,只有这样,看似无所为,却会实现自己的目的,不同程度的改变自身的命运轨迹。


不管哪个时期的修行,其最终目的,则是达到“至善”之境,至善,意为最崇高的善。这世间的善,被分为九层,最崇高的善,叫大善。通常指“道”,然大善无形,道隐无名,唯真人以身载道,也就是修到真人境界。


然而这一境界,非人所能达,比大善稍低一层的,被称为“上善”,即通过修行,让自己力求接近“上善若水”的境界。


但每当人们听了有最高的境界,便心想自己要达到,最后思量自身难达,则心有气馁之意,这也是偏私虚妄之心的一部分。


因此,虽然修行至善,但世人不必以此为考量,只用想着通过修正自身的行为,来改变自身的命运轨迹。甚至连这个问题也不用考量,只要通过修正自己的行为,让其能够按自然和人性的规律来办事,一切境界自转。


写下您此时的想法吧~
取 消    发 表
评论(0)
    Copyright © 2012-2021 南山空同 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1429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