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登录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
  • 目录
  • 评论
  • 设置

知道易行

作者:南山空同    2021-09-27 13:11    阅读:2713    回复:2

不着于相

我家是整个村庄最穷的人家之一,那时我上小学。穿的鞋子经常前脚指外露,后脚跟裸显,但是还能穿。是的,鞋子是用来穿的,还能穿,就不错,虽然抬脚走路时,风能从脚底板和鞋底间穿过,用现在的话来说,略带清凉酸爽感,也从不曾觉得有问题,直到有天有人明着指出。

当时我正在看几个人打蓝球,然后其中一个人回过头来看了一眼我,准确说,是他看到了我略带张狂的脚趾,穿鞋而出,肆意而嚣张。他的目光由我的脚趾移向我的脚后跟,再由我的脚后跟移向我的脚趾。然后他用鄙视的眼神看着我英俊的面庞(我当时是全村最帅的),说了句:“我要是穿得你这么破烂,我早就去死了!”

按励志鸡汤文的套路,我这里该明着或内心反击说,可是我内心富有啊,或是我成绩好啊,或是我有一颗善良的心啊什么的,然后告诉大家,作为一个学生,成绩好才是真正的富有,作为一个人,内心富足才是真正的富足,作为一个哲人,贫穷的经历,才会铸造富有的灵魂。

当时都没有。

我只是突然间愣了一下,没反应过来,心里在想:为什么鞋破了,人就得去死呢?鞋经常破的啊,可人不能经常死啊。完全想不明白啊,想不明白就不要想嘛,继续乐呵呵的看球。

有的人会说他身边的人都一身名牌,自己却没有好衣服可以穿,显得多么寒酸,心想一定要努力赚更多的钱,用来买名牌,我也是一愣,为什么自己没有这种感受?突然一下子想明白了,因为自己哪个名牌都不认识,哪里会分得清。

如果我们不是真正的缺衣少食,却生活在烦恼痛苦之中,或者是生活让我们感到痛苦,只能说,我们可能少了两种能力,一种是逃离痛苦的能力,另一种是创造快乐的能力。

有一次在深圳聊天,有一个人突然说:“老师,像你这样看得通透,肯定会很孤独吧?”然后我哈哈一笑,跟对方说,我要是顺着你的问题回答,用道家的话来说,叫离道了,用佛家的话来说,叫着相了,用人间的话来说,叫徒生烦恼。为什么?

我本来就没有多感孤独,但是你前面表扬我“看得通透”,而看得通透的人必定“孤独”,所以,因为我喜欢你夸我“看得通透”恭敬语,还得顺便得收下“孤独”这个礼物。

有的人,听了上面的话,会内心沾沾自喜,但目光深邃地四十五度斜望房顶,略带深沉的说“唉,人生何处不孤独呢,我经常一个人——”,或许从此这个人身上多了一个特质,在部分人面前装孤独、显孤独。着相入局,着了人相。

什么是着相,“相”是指由外在的现象,在头脑心智中形成的内在的观念或认识,将其称为“相”,是指这些观念或认识往往是偏离本质的。因此,也叫虚相,与相本真相对,道家将其称为虚妄,而佛道二家在这一点上,则是完全一致。《金刚经》中有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即是此意。

因此,着相,又叫执着于相,执着于虚妄的认知,偏离了本真,扰了生活的和安宁静(妄者,乱也)。万般心神苦痛,皆因此而起。

佛家将着相分为四种,分别为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如《金刚经》中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道家将虚妄也分为四类,并讲了脱离虚妄的办法,其为,至人无己、真人无相、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那么,这四相四虚妄指的又是什么?


一、我相虚妄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在世间会有着不同的天然角色,父亲、儿子、丈夫、领导、下属、路人、偶像、粉丝,老师、学生、长辈、晚辈、顾客、朋友。

有领导去店里买东西,见店员不够热情,便大发官威,气愤不已,为什么?当他在世人面前以顾客的相出现时,却不肯放下心中的“领导”我相。

参加某次聚会,没有被人隆重介绍,心生不满,忘记今天是别人结婚的,自己只是伴郎。

当一个人成为某个特定的“我相”,这个“我相”又让他很受用,久了后,他便会执于“我相”,在哪里都要以这个“我相”示人。要消除此类烦忧痛苦,不是要强调“我是谁”,而是要强化“我不只是谁。”

如果一个人只强调“我是父亲”或“我是母亲”,那么,他(她)必定会过度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这次孩子的分数比上次低了,刚才他把牙膏放错格了,这是不好不苗头,她昨天看一个男同学的眼神不对劲,是不是他们俩有问题?

当我们强化某一个特定的“我相”时,我们容易变得焦虑不安,患得患失,诸般苦痛随之而来。当你意识到你不只是一个母亲或父亲,还是个摄影师或漫画爱好者的时候,你将不会执着于这一特定的“我相”,从而更易找到本真自在的我。

《黄帝内经·素问》中言:“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

故庄子《逍遥游》言:“至人无我”,指行为方式符合道德的人,是不会拘于某一特定的“形象”,而懂得因时而变,故得逍遥自在。

如何不着于“我相”,逃脱自我虚妄,我在《学经》第一章中便已讲到,是为破我相虚妄,其言为:“不知有前后高下,不知有名,不知无名,身边之事,尽意来去,随意停驻,无有分别。与众人同行,身居前为乐,身居后亦为乐,无有分别。”


二、人相虚妄

人相,即他人眼中你的形象,我们用“相”字,也表明是虚妄的。

上文中,我不愿意扮演一个“通透而孤独的哲人形象”,是因为我虽然通透,但我不孤独啊(好不要脸好傲娇)。

也就是,我不会为维护你眼中那个我而努力,因为那是不真实或者说不够全面的我,那是一种虚妄。

明明你小气,因为你偶尔大方了一次,然后那个人一直夸你大方,你是不是为了维护大方,要一直借钱给他?

如果说,前文中“我相”,是指一个人被自己绑架,而“人相”中的一个人,则是被身边的亲朋好友绑架,你一直要为维护他们心中所期待或认可的人而愁苦努力。

所以,一旦有人夸我是什么样的人的时候,我立即会说,不完全是,不完全是。意思是说,我不全然是你看到的样子,我也不会为维护你眼中我的形象而努力,因为你看到的不是真实全面的我,是虚妄的“人相”。

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身为XX,你就应该——”对不起,那是你所认为的,我从来不认为是这样的,就像我从来不认为你以教师为职业,就应该回答别人问题,我也不认为因为有人夸你好脾气,你就该什么都忍让。

做自己,不做别人眼中的自己,过自己的生活,不要过别人眼中的生活,不要因此而努力辛忙。就算别人给你的高帽子,你要说一句谢谢,但告诉对方,这个帽子,我,不戴。

不要为了维护别人眼中的形象,而违心做事,古语有言,真人不露相。其本意是说,仙人都是以凡人的形象示人的,外人永远看不到他的真相。如果他衣衫褴褛,那么,无论在平民百姓面前,还是在高官富商面前,他都是这幅打扮,不会接别人送他的外在衣相,只有在仙人相遇时,才会显现真相,即仙人原形示于对方,以表明身份。

一个人的很多烦恼,是与着于“人相”相关,《学经》第一章讲破除“人相”时言:“吾不知有行执念妄、冠其名而乐,易其名亦乐,无有分别。世人以我为神,亦以我为魔,无有分别,怡然而作。”

你认为淡泊名利也好,认为我沽名钓誉也行,你认为我是神仙也好,认为我是魔鬼也行,总有人会对我产生偏私虚妄的认知,过分的夸赞和诋毁是一样的,安心忙自己的事,不要违心去维护别人眼中的你。

三、众生相之虚妄

前面讲一个人的身心被自己绑架,被亲朋好友绑架,同样多的,还有被社会绑架。

我们见得最多的,便是一个人被“社会道德绑架”。

我在和学生讲课时,我说,我不喜欢给人让座,包括给老人、孕妇和病人让座,但我还是会让座,只是因为我觉得,他要是站着,我坐着,看着对方不便或不适,会让我觉得不能安心享用座位。所以才让给对方,这是我对对方的友善馈赠,而不是必须的义务。

我见了抢劫的,肯定不会冲上去,因为我认为生命安全比钱财重要,更何况还是别人的钱财。

我见了宣传抵制某国产品的消息,我肯定不会转,虽然这样的消息后面写着,“是中国人的都转”,我是中国人,可我首先是人,然后才是中国人。

很多人认为,传统文化一定不能沾钱,不然,他就“呵呵”了,然后基本可以认为是骗子了,可我举办的传统文化相关的讲座就是收钱,不收钱你来付场地房租还是支付机票住宿?

世间有众生相,所谓众生相者,即可以当习惯性的认知,也可以当成不同的认知,在此其中,有很多认知都充满“虚妄”,且相当一部分认知是违背人性、自然、社会规律的,你如果迎合这些“虚妄”认知,便是“着相 ”,自然会过得痛苦纠结。

众生有善恶,故施善恶之观于人,人为得众人之功名,方有违本意之言行,故庄子《逍遥游》中言:“神人无功”,意为,神人不因善恶功名而为事。

不被所谓的“社会道德”绑架,不要被那些充满“虚妄”的社会洪流所裹胁,出于人性、良知、公平去做事,方能逃脱身心煎熬。

《道德经》中有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人容易被社会道德所绑架,因为在你还不懂事时,这些价值观便已在影响着你,让你习以为常,很少去想这些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是否违背人性,是否合理。

就像有的人从小就学“吃得苦中苦,方得人上人”。第一个苦,是指身体上的苦,而第二个苦,是指灵魂人性上的苦,比如舍弃自尊尊严人格等,而目的是为了“人上人”,越王勾践确实吃得了苦中苦,曾为吴王夫差主动亲口尝大便以示忠心,后来确实也人上人了。

但我们很少去想,我为什么要去吃苦中苦,我为什么要做人上人呢。一个从小吃了苦中苦的人,舍弃自尊、尊严、人格而成为“人上人”的人,他的思想价值可能永远是扭曲的,因为他也许从来就不懂得人与人之间,其实还有一种相处模式,那就是相互尊重。我们可以吃苦,但不要吃苦中苦,我们可以做人,但不要做人上人。因为以那会造就一个个扭曲的灵魂,一个扭曲的灵魂,是不可能逃离痛苦的。

因此,《学经》第一讲的开篇便讲如何破除众生相,即“神人无功”,其言道“吾生而有之,不知有道,晨则起,饿则食,困则息,有劳而作,自然而行,言行如一,无有困顿”。

忘记那些从小绑架我们的、违背人性、自然、社会规律的虚妄众生相,才会免受随之引发的苦痛烦扰。

总有人会在这时候说,社会如此,我们个体又能如何?如果一个人没有勇气和努力去逃脱苦痛,还期望谁来救你?


四、 寿者相虚妄

我们读了那么多的书,听了那么多的大道理,却依然无法过好自己的一生,为什么?因为很多人着了“寿者相”。

何为寿者相?寿者,长久也。其中有一种情况,便是我比你年长。

我与一人见面,那人最爱说的一句话是,“我比你年长,见的也多,你要听我的”,我心想,你怎么就知道你比我年长呢,你怎么就知道你比我见的也多呢,你连我多大都不知道,你连我背景经历都不知道,你就以自以为的年长,要我听你的。

在世间,年长年少,与对某件事的认知是否有虚妄,毫无关系,有的人十几岁就在很多问题上能没有虚妄,有的人到老死,却还在很多问题上执迷不误,你年长,如果你走的桥比我走的路多,可能说明你走错道了啊。

因此,虚妄不分年老年少,有可能老年人的虚妄比年轻人更甚,我在《知》的第一章中有言“人有知见障,人有执守碍。人有所识,易有所碍,然不以其状为碍,奉之为常。”,意为,人有知见障,也就有执守碍,那些见识越多的人,越容易形成认知障碍,并且不会认知到自己的认识其实是一种虚妄之障,反而当成真理。

所以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人在教我们如何做人,教你变得如何圆滑,如何世故,并且将其当成世间常态,告诉你,这个世界就是这个样子的,用他扭曲后的价值观,来扭曲你的人性、良知和本性。

寿者相中,除了我比你年长、我比你见识多之外,还有一种人,叫一碗鸡汤下去,我比你懂人生。

很多人看书,看完一本鸡汤书,就按书中的价值标准重新规划一次自己的人生,每周都在接受思想洗礼,每月上旬重新规划人生,每月中旬遭遇生活挑战,每月下旬陷入思想迷茫。真正能让你了解人生的书,不会帮你规划人生,更不会给你人生的终极答案,而是告诉你如何卸下人生的枷锁,让你去发现自己想要的生活。

除了书本,帮你规划人生的人,实在太多,你的父母、七大姑,八大姨,也许他们的思想还停留在大学生毕业国家管分配的阶段,却以此为基础,已经开始帮你规划一生了。如果说他们脱离社会已太久,帮你规划人生会让你觉得有些不靠谱外,另一群德高望重的前辈、事业有成的领导、聚会时饭桌上遇到的某位牛人,也会告诉你“听我的没错,人这一辈子呢 ——我说你别不信,当年我也是你这样——后来呢,还不是——要不是——我现在还——所以呢,我劝你——这才是正事,别的都是瞎胡闹。”

最可怕的不是有人第一次见你面,就要帮你规划一生,而是你居然信了。

多少人的一生,是不断被那些年纪比你长、经验比你多、地位比你高、钱财比你多、专业比你精的不懂你的“寿者”带沟里的。

古人言,圣人无名,是言,圣人不会凭借自己比你年长、比你见得多、比你有知识、比你有经验以及他是圣人的身份和名义来让你听从他,他是通过自己的言行本身,来影响世人。而一个人因为对方是“寿者”身份而违背本意去做事,则是着了“寿者相”。无法过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烦恼也将因此而起。

 

那么,如果我们本身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不着于相,是否就真的逃离了苦痛烦恼了呢?不会。

如若说一个人有我相、有人相,有众生相,有寿者相,就仿佛掉进了泥潭一样,你出了泥潭,是否就脱离了苦痛烦忧了呢?不会。

当你刚出来站在路边欣喜不已时,突然间大雨淋头,你会不会心生烦忧?你告诉我不会。

好的,你所在的地方,离居民区30公里,现在因为雨太大,无车马过来,眼看着天快黑了,雨还是不停的下,你会不会有忧愁烦恼,你仍然告诉我,不会。

好的,到了晚上,无处落脚,雨仍在下,你会不会忧愁烦扰?你告诉我不会。然后一夜雨淋,你最后病倒了,你会不会忧愁烦恼?你仍然说不会,好的。我想告诉你,这样的事,乔达摩希达多经历过,他有烦恼忧愁。


世间的烦恼忧愁,即便是与“四相”无关的,也不可尽数,更不可断绝。世间不如意之事,来去良多,鸡汤喝多自己也觉得腻,并不能帮你消除忧愁烦苦。

我们从小学会了点火,学会了烧菜,学会了数学,学会了与人相处,我们有着千般能力,却唯独没有一门课程,是教大家如何创造快乐,世人皆缺一种能力,那便是创造快乐的能力。

下雨天,我们在路边等车,车却迟迟未到,这时有人着急看表,越看表越着急,心里又急又气,怕错过了时间,今天的事办不了,到最后果真错过了时间,事未能如愿,到家中还带着闷气,与家人三言不合,席间又致不欢,晚上抑郁而眠,第二日兴致不佳,在单位又与同事相冲撞。细究起来,竟与昨日遇雨心情变差有关。

也有人,在路边等车,见车迟迟未到,先是着急看表,心生无聊,遂手接雨滴,玩之兴起,竟然心情大好,虽车到晚,错过时间事未能如愿,归家途中却回想方才雨中情景,又忆儿时场景,不禁哑然失笑,回到家中,与妻分享儿时记忆,双双心情大好。

同样的雨,同时的地方,同样不曾谈成事,然而后者所多的,只是一种创造快乐的能力。

懂得如何随时随地创造快乐,懂得如何不聚焦于逆境,是一种能力,一种虽源于天生,却需要学习加强的能力,世人学了那么多的课程,拥有那么多的能力,却忽略了培养自己创造快乐的能力。

我能将水杯中的茶叶玩一玩按下去,又看它飘上来,津津有味的玩一个下午,你可以么?我能在餐桌上将热毛巾叠出各种形状,并开心的观看每一次叠出来的效果,你会么?我可以在乘地铁时仿佛第一次来到地铁站一样感到新奇好玩,忙着赶路的你会看到我么?我会在立春的半夜,仔细倾听春风吹拂地面树叶被带动的声音,你呢?我会仔细看一滴雨打落在地上时,那一处颜色的变深,还有你跑过的脚步。

《学经》第三章中有言“吾观日月如初见,听众声如初闻,触诸物如新知,感全身如新愈”,仔细看来,何不是在说,我们如何在有着诸多不如意的生活中,学会创造快乐。

如果我们不缺衣少食,你还感到痛苦或不快乐,也许你着了前面的“四相 ”,或许你已脱离了“四相”,却少了一种创造快乐的能力。

也许我们少了食物,父母亲朋可以给予我们,但如果我们少了创造快乐的能力,其实,不管这个世界或是别人给了你什么,其实,更多的时候,你都可以将他们变成痛苦。

愿更多的人能读懂《学经》,身在人世,心游九天。


写下您此时的想法吧~
取 消    发 表
评论(1)
    Copyright © 2012-2021 南山空同 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1429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