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评论
-
设置
南山空同八卦神话
人文始祖伏羲传
鸿蒙初开,阴阳始判
上节讲到,人文始祖伏羲在卦台山观天悟象之时,有一日见一灵兽,体形似马,龙头鳞身,自渭水中一跃而出,其身上有黑白点数分布,伏羲受此启发,创立八卦,故这座山也被后世命名为卦台山,龙马身上的黑白点数分布图案,被称为《河图》。
端午时,南山空同率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部分成员在卦台山讲到这一事件,部分内容为:
卦台山,文明初始的标志性地点之一,在刚进山门时,门上有四个字,混沌始判,还有一个类似的词叫鸿蒙初开,那么,这两个词中有何深意呢?
在上古时期,人们更多是认识到“我”就是我们自己。就是说人能认识到自己的话,他就认识到“我”是我,“我”是我们(其他人)中的一员。他并不会认识到“我”和外界,“我”和天地,“我”和大自然有什么关系,而且他也不会意识到是什么在主导着万物的产生。所以这个时候人们无法判定很多事情之间的关联的,我们管这个状态叫混沌,也就是说在这个情况下的人是不知有天,只知有地。但是天和地之间有什么关联?就是“我”和外界有什么关联?“我”和其他事物之间有什么关联?这便是我们所说的处于混沌状态,所以后来管伏羲之前的整个时代,大家还没有系统的去认识到事物存在的这个时代,都叫混沌未开的时代。
但是在卦台山,伏羲回答了这个问题,并提出了阴阳的概念。我们管地上一切可感、可知的、可形象化的、聚而成形的这些东西,包括人,包括一切的动物,包括鸟兽的足迹,羽毛颜色这些我们都管它叫阴。这与后世的阴阳概念有所不同,最早的阴就是地,就是一切成形的东西,而天就是阳,是气,是影响他们(人类)的无形的东西。
但是一些无形的事物跟这些有形的事物,二者之间到底有没有关联,或者它们是如何起作用的。借助于河图和当时的天象,伏羲回答了这个问题。后世在描述这段话时,用“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来形容。
河图之中有两个概念,一是天地,二是阴阳。天为气象,天象所产生的影响地上诸物的能量,被称为天气,地为物象,地物所产生的能与天气所交合的能量,被称为地气,天为阳,地为阴。
在河图启示下,伏羲理解了天气的存在与运行,特别是认识到了辅弼二星的作用,北斗生元气,人们称其为太初,亦称太一,便是河图最中点的那个点。
这元气最初是不分阴阳的,因此也叫元气不二分,但当元气经过辅弼二星并受影响后,便产生了阴阳二气,我们可以将其粗浅的理解成两种不同性质的能量。以斗极为中心点,二十八星宿分四个星区围布在北斗四方,产生不同的天气。故在河图之中,中心点的四方各有一白点,代表星辰运生过程中所产生的天气。
伏羲告诉大家,我们身边的草木萌发,雨雪冰霜,皆受天气影响。
这是第一次人们系统的将天和地之间相互关联上,让人们意识到身边的一切与上天的天体运行,有着紧密的关联。而伏羲认为,天气的变化受天体运行方位的影响,与地面来讲,我们以任何一点为中心,它所受的不同的影响是来自八个方位的,每个方位间各有不同,却形成过渡。同时伏羲教大家立竿测风的形式,帮助大家理解天气的存在,并通过不同时间风向的不同,测出了天气的八种最基本的属性,也就是后世所说的八方八风,奠定了易学的基础,易学,为天地人交合变化之数。
随后,伏羲带大家观察木星,太白这些星的运行,根据它们的运行来看它在地球上会有什么样的影响。所以说古代画的28星宿图的天区,其实就是用来观察,离地球最近的这些星体运行,预测它们之间的俯冲能量对地球的影响。比如今年会不会闹蝗灾,会不会干旱等。
伏羲认为,当闹蝗灾的时候,当干旱的时候,或有水灾的时候,那已经是结果了,是天气在地成形的结果。那么,通过观察天体运行,便可实现预测天气的目的。因此观察天体的运行以及总结其对天气的影响,是古人判断吉凶一个很重要的依据。比如今年在东南方有什么东西,今年在西北方会发生什么问题,这每年就成了整个宫廷里面最重要的事情。因此研究天气的变化,日月,还有五星的交合、替代、俯冲,以及它们之间的距离、明暗,这些到现在仍然流传下来了。而肇始便是从伏羲在卦台山,从龙马负图的河图开始,因此意识到斗极的作用,意识到两仪的的影响,也成为中华文化中认识世界的文化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