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评论
-
设置
南山空同八卦神话
王莽穿越之谜
难道只有王莽是穿越者?刘秀留给世界的脑洞到底有多大(下)
一个通晓天机、洞查世事,知晓万般法术,熟知各种系统BUG,又想运用到实践中的人,就这样走了?
他真的走了么,他去哪儿了?
在这个事件里,有一个人的推动力量被忽视了,就是那位自名为太乙之精,受天帝之命前来关照刘氏之孙的青藜老人。他才是这个棋局中的关键线索。
第一,他不是不请自来,而是属于工作出差性质,那他来,言明了是受天帝所委派。
第二,他说他来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天帝知晓刘向学有专长,所以让他下来看看,那么,他下来的目的,是让刘向的专长能为天帝所用,肯定有些事是天帝或天帝身边的人不好直接进行的,又知道刘向有这个能力,所以找到了刘向。
第三,他给刘向抛了个福包,说是要照顾刘氏的后代子孙。
第四,他给刘向留下了个技能包,天文图和竹碟,很明显,这技能包是用来帮助刘向做事的。
从此之后,太乙之精所化的老人就再也没有出现过,而且刘向过两年就死了。
来说一下来的这位是谁,太乙之精,是他的官职名,字面意思的的理解是太乙的精气所化,意译过来就是太乙的御史。但他的真实身份,则大家将称为太白金星或太乙真人,他是主管杀伐战争之事。
他还有个极为特殊的身份,他灵界的儿子是五方帝之一的白帝,白帝投胎人间时,成为了轩辕黄帝的孙子,被称少昊氏。而刘邦曾暂掉的白蛇,则是白帝儿子的化身,按灵界来说,也就是太乙真人的孙子。
不过他的孙子因为是私生子的缘故,并没有仙界的名份,不在仙界之中,仍为妖。
刘氏的江山,中间自然会断,但由谁来断,最理想的便是白帝的儿子。而帝白帝的儿子不但能报了仇,还算是替公家办事,事成之后还有成仙的机会。
但这个计划的最理想的辅助执行者,非刘向莫属。
刘向精通法术,又懂时机,懂得如何操作。
在刘向看来,他是帮汉朝解除三七之厄,所以说他是对得起列祖列宗的,而且在他和太乙真人看来,王莽是最佳人选。
而且,他的儿子刘歆与王莽还是好朋友。
于是,在公元前7年5月,刘向告诉了自己最得意的儿子刘歆他的部分秘密计划,并且让刘歆想办法说服王莽。
6月,他说服了王莽,并且自己决定改名刘秀。七月,王莽退回封地,隐居闭门不出。在这其间,刘向用术数安排了两件事。
一件事,安排了原来王莽灵魂投胎的事,其二,安排了白帝之子灵魂入驻王莽身体的事。
在白帝儿子入驻王莽身体后,刘向给他讲了很多治国理政的思路,并用术数带他观看了古往今来很多社会治理经验,王莽一一记在心上,准备大干一场。
白帝之子在商末周初之时,跟随周公过,周公是他的偶像,他的理想是要把国家治理得像周公在时一样,另外,周公也被灵魂入住过,这跟他现在入驻王莽身体极其相像,所以他有着极强的带入感,觉得仿佛历史在重演一样,兴奋不已。
同时,他在游历往来古今时,还有一些新思想新见解,希望能够派上用场,特别是在经济改革和科技方面。
王莽到底入戏有多深呢,他看到他跟周公完全相同的经历,都是一个人原来敦厚有德行,然后被附灵入驻(《终南山主人》第二部中的情节),然后他和周公面临的问题也是一样的,也是皇帝年幼,不堪用,然后自己要代为行使一切职权。然后最后要再把政权交给人家。
所以他付一切努力在按周公曾经的生活轨迹和做事方式来安排自己前期和中期的政治生活,甚至在年幼的皇上生病时,他学习周公说,如果上天要带走一个的性命的话,就把我带走吧,让我替他去死,并且也藏册与殿前。
入戏之深,连自己都被感动。
他不管现实的变化,一切都仿照周公的古制,无论是改地名还是改官职,甚至因为周成王时期,因周公摄政有功,有白雉呈瑞,他也让人想方设法进献白雉。
他不但自己入戏,还设计好剧情,让大家陪他一起再现周公时代的情景,包括一方面让官员四处传诵自己的功德,让皇上和太后加赠自己荣誉,又故意学着周公的样子,坚决辞而不受。
总之,在此期间,王莽是过足了戏瘾,学足了周公。但随之而来的,他有两件事要解决,其一,他要退下来,因为他知道自己的时间不会长久,但这种演周公又能统治天下的感觉实在太美妙了,他不想退下来,他还想再过过瘾。
其二,他得成仙,不能再是妖了,利用好这个机会,成仙。
明知皇位不可长久,他从两方面开始努力,一是图过瘾,哪怕真的短暂,也要过足了瘾再走,不能白来;二是想办法做更长时间的真皇帝,万一成功了呢。
这之后他进行金融改革,不负责任的一天封上百个侯王,都是在过最后的权力之瘾。甚至是通过改地名将周围都骂了个遍,但唯独不骂西方。
原因是他爸是白帝,是司秋之神,他的爷爷是太白金星,西方为金,他骂西方等于把他爸他爷爷给一起骂了,不但不骂,还把青海湖区域设成了西海郡。
另外一方面,他在想着如何当上更长久的真天子,统治天下。
要统治天下,先要说你凭什么统治天下,王莽说自己是皇帝的后代,祖上生活在济南,他说的这倒是真话,因为他父亲确实是东夷的祖先,而济南属于东夷之地。
同时,他也知道自己一族是以凤为图腾,故将年号改成天凤。并且于天凤四年在刘歆的帮助下成功的铸成了威斗。
威斗的铸成和内忧外困之下,让他的注意力更多的转移到了成仙方面,他这时也极为矛盾,一方面还想着继续再延长朝代寿命,一方面又极为不自信,反思自己到底该不该这样做。
为了方便成仙,他命人建造九重华盖,建成之时,让力士三百人着黄衣,有人在车上击鼓,一众人齐呼,“登仙、登仙”。
与此同时,他又听说黄帝是以一百二十余女子的帮助下到得以成仙,便委派四十五人分行天下,博采众淑女子上名。
但这一切并没有让他成仙,他开始怀疑是不是刘邦一族的神灵在做祟,于是做出种种反制措施。
此前他怀疑自己没能成仙,是不是没有去终南山,自己应该去终南山上演奏仙乐,得到太一天神的首肯,自己没有自觉地遵行,于是把宁始将军改称为更始将军,以示顺从符命。
另一方面,他意外获知下一代君王的名字应该有刘秀两字,于是他把皇后的名字改成了刘秀秀。
同时,他随身随时带着威斗,并且让威斗一直指向自己,一方面是希望能获得神力的护估,另一方面,他是希望能随时接收到来自天帝或是太乙真人的信息,说不定哪个信息就是准许自己成仙。
所以在最后关头,他唯一抱的希望便是成仙,希望威斗里能传来好的消息。但他没有意识到他压根就不应该制造威斗。
那么,刘向去了哪儿,刘歆又在做什么?原来的王莽上哪儿去了?
公元前6年,刘向离世,公元前5年1月,刘秀出生。
是的,他安排好王莽后,安排好刘歆后,连刘歆也没有告诉,然后投胎,刘秀出生,并且得到了灵界的大力支持。
在王莽的封地,南阳新野,公元2年,有个邓禹的人出生。即育十余岁时在京师学习,遇到了刘秀,后来他听说刘秀在河北,于是去找刘秀,刘秀便问邓禹说,我有封拜官吏的特权,你远道而来,是想做官么?邓禹说,不为为官。刘秀又问,既然不是为官,那又是想做什么?邓禹回答说:“但愿明公威德加于四海,我得为明公效尺寸之力,垂功名于史册哩。” 说完二人相视大笑。
当时刘向曾让刘歆与王莽言说,子将贵,却将遗骂名于千古。王莽向来珍惜声名,问何解。后来刘歆带着王莽见刘向,刘向言说,不若为明公效力,定可垂功名于史册。
于是王莽最终同意,后两人相见时,再此说到类似的话,心有所通,故大笑。
后来刘秀的姐夫邓晨约朋友蔡少公人一起聊天,蔡少公精通玄学,便说到圈子里面传的一个小道消息,说有个叫刘秀的人将来会成为天子,大家说,那个就是国师刘秀(刘歆)了。就在这时,刘秀冷不丁很认真的说,怎么就知道那个人不是我呢。
大家当成是玩笑,但刘秀是认真的,因为传言中的这本书《洛书赤伏符》就是他写的。他写这个,是一个伏笔,通过谶言的方式,解决自己称帝的合法性。而他们所说的国师,便是他的儿子刘歆。
而这个天机,被王莽那边的高人也知晓了,这个人是一名道士,叫西门君惠。
他与王莽的护卫将军王涉交好,私下对王涉说:“谶里说刘氏当兴,将军应为自已留条后路啊!” 王涉是王莽宗亲,对于《赤伏符》一事,他也早就听说了。当得到了权威好友的验证,便问:“按先生所说,涉当如何?”
西门道士说:“应验《赤伏符》之谶者,国师公是也!”
王涉开始坚信《赤伏符》里的预示准确无误,认为刘氏宗族即将复兴,国师刘歆会是新的皇帝,并且告诉大司马董忠。董忠赞同王涉的提议,多次与王涉一起来到国师殿,与刘歆谈论星宿命理,请求刘歆领衔发动政变,但刘歆没有答应。后来,王涉单独来见刘歆,心情非常激动,流着眼泪说:“诚欲与公共安宗族,奈何不信涉也!”刘歆确信王涉有诚意,就谈论起天文人事,明确地告诉王涉说:“东方必成。“意谓南阳刘氏宗族必将推翻新朝,复兴汉室。
依照王涉的设想,只要他和董忠、刘叠联袂行动,就能取得政变成功,借此可以保全宗族。而王涉之所以依傍刘歆,主要出自两个原因:一是相信刘氏复兴和刘歆会是新的皇帝,二是借助刘歆来争取刘叠参与政变。通过与刘歆的交谈,王涉改变了前一种看法,即那句谶语中的“刘秀”,不是指刘歆,而是指起家于南阳的刘秀,因此发动政变的目标,被确定为劫持王莽,归附南阳刘氏政权。
经过王涉反复劝说,刘歆“怨莽杀其三子,又畏大祸至,遂与涉、忠谋”,即同意与王涉、董忠一起,共同策划和发动政变。董忠、王涉要求尽快行动,但刘歆借助占星术,推算太白星出现的日期有利于起事,所以告诫董忠、王涉说:“当待太白星出,乃可。”
在等待太白星出现期间,董忠又找司中大赘孙伋,商议政变计划。孙伋参与这一密谋,内心非常惊慌,回家之后脸色大变,吃不下饭,经过其妻一再盘问,竟然泄露机密。孙伋之妻以为事情重大,就找到其弟陈邯说明政变计划。陈邯害怕受牵累,决定向朝廷告发。
七月,孙伋和陈邯一道入宫,向王莽告密。王莽得知政变计划,马上派使者去召集董忠、刘歆、王涉等人进宫议事。这时候,董忠正在指挥中军训练,护军王咸见到使者,鉴于政变谋划已久而未行动,恐怕走漏风声,劝说董忠斩杀使者,领兵冲入皇宫。董忠不听劝告,与刘歆、王涉入宫会合,随即遭到逮捕。
刘歆在王莽的心目中,是半个精神领袖,在刘歆叛乱之后,王莽无心国事,多饮酒至醉,唯对修仙之事还有一丝希望。
刘歆是刘向的第三子,在学问上,尽得刘向真传,与父亲一起整理《山海经》,自己还写了《三统历谱》一书,书中专门考度日月及五行运行。
父亲交给他的任务是辅佐王莽,这个辅佐有几层不同的意思。
第一层:要想办法支持王莽顺利掌权。
第二层:要推动古文经学的发展,这是他父亲二人的学术专长和心愿。
第三层:平稳过渡,完成历史使命。
对于前两点,他们二者没有任何分歧,对于第三点,刘歆有自己的相法。
第一,刘歆并不完全相信自己把名字改成刘秀,就会成为称帝,他改名并不代表真的要去称帝,而是抱着人总得有点理想吧,万一成功了呢的心态。
第二,他能接受王莽的各种作死行为,因为不作就不会死,反正王莽政权是过渡,作死又能怎么样。
第三,他要软着陆,他知道王莽会作死,但他要维持个人的政治地位、荣誉和整个家族的安全保障,成功的过渡到新的朝代。
第四,他虽身为首都最高行政长官兼国师,但他更多的是以宣传部部长和学者的身份出现,并不完全进入到政治斗争中去,因为那些没有意义。
第五,对于威斗的制造,对他来说,更多的是一种科研意义,他将所学用在了实践之中。
但是有两件事让刘歆这么豁达的人很难过得去。
刘歆生有三子一女,其中三个孩子的死,都与王莽有关系,虽然这几件事他的孩子都有过错。但这对刘歆来说也是很难接受的事。心里只等王莽作死到时间到,就下课。
第二件事,就是大家劝他谋反这件事,让他觉得随时都有可能咸鱼翻身。让他觉得有可能他就是那个刘秀,你看原文中写着“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这完全是自己能做到的,这完全是在写现在啊。
但是精通天象的他知道,只有太白在太微中,烛地如月光,才是时机,太白为兵,太微为天廷。太白赢而北入太微,是大兵将入天子廷也。
于是他要等这一天的出现,方才兴兵。
他是七月被抓,然而到了8月时,果真出现了太白星明的天象。他激动的说,我算的没有错,一切该出现的都出现了。并且后悔说,我应该深知,靠改名应谶,是不能作数的。
而就在此二个月前,刘秀等来了他人生中的大日子。也就是昆阳之战。
昆阳之战时,刘秀的守城军队只有一万余人,还多是老弱病残,而王莽的军队来了四十多万人。绝大多数人的想法是投降吧。
然后刘秀说我去搬救兵,你们等等,然后搬来了只有3000余人。
而面对这么多强敌,近100倍于作战部队的强敌,刘秀没有任何应对的特别计谋,选择的是硬碰硬的死磕。
然而就在双方作战时,突然间天降陨石,砸中了王莽军队的营地,并且天气突变,大风卷物,雷电轰鸣,暴雨倾盆。四十二万军都就这样基本被灭,只有几千人逃了回去。
我们想起了那个精通天象灾害现象,能准备推算灾害时间地点的刘向。他在几十年后,在这儿埋了一个大伏笔,在绝战之时炸开。
在《资治通鉴》里,说到刘秀时,说”帝好图谶“,在他的倡议下,将谶言变成了一问学科,供人研究教习。
他的妻子阴丽华,也是他的得力助手,非寻常女子。
到刘秀统治的末期,人口数量达到了两千多万,增长了一倍还多。
很多人都以为王莽是主宰命运的枭雄,却只是走了个过场演了出戏,很多人以为那个天禄阁里整理图书的只是一个落魄书生,却在别个看来尘埃落定后,华丽的一转身,导演了一部历史大剧。这世间的一切虚与实,都在历史的杯影里,浓淡相宜。
南山空同写于终南山桃源仙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