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评论
-
设置
南山空同八卦神话
中华天马传
天马
(一)中华天马传
古语有云,龙飞凤舞天马行空,前面我们刚讲完中华神龙传,那么,在中华神话故事中,到底有没有天马这样一种动物,且听本章分解。
具有灵性的天马,在中西方神话中都有出现,很多人认为西方神话中的天马有双翼,而中华神话中的天马则没有,那么,这些说法是确有依据还是只是参考呢。
在武则天的乾陵的神道上,第一对石刻便是天马,而它们是有双翼的。有人说这是极为特殊罕见的情形,中华天马是没有双翼的。事实并非如此,四川成都金堂出圭的两块东汉画像砖上,前部绘有轺车,所驾之马,亦有双翼。像砖空白处书有“元马“二字,指的便是天马。河南洛阳出土的汉代彩色画像砖上,天马亦有双翼。同样的情况还发生在咸阳新庄渭陵出土的玉马石刻上。但是也有很多出土的画像上,天马并没有翅膀,那么,天马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为什么会出现完全不同的形象?虽然神马都是浮云,但本章值得一提。
《山海经·北山经》中有云:“又东北二百里,曰马成之山 ,其上多文石,其阴多金玉,有兽焉,其状如白犬而黑头,见人则飞,其名曰天马。”
《山海经》中的天马因生性胆小,又善飞,极难找寻,因此,直到灭绝也没有多少与之相关的故事,而此之后,另一个天马的故事,随之上演。
前面讲到,《终南山主人》一书中也有载,商末周初,因岐山地震,箕子代表商王在歧地住了一个多月,一天他们在岐山打猎,看到有一个人和一匹马前来,那匹马身上并没有缰绳用来牵制它,在歧山中,他们一前一后的向前走。他们一路上说话很多,就像和另外一个人在一起说话一样,那匹马也是紧跟在他后面,没有要离开的样子。
箕子觉得很奇怪,让其它人都在原地待命,自己行礼问道:我在做事时,知道王命是要遵从的,因为那是上天给他的权利,我必须遵从,同样,马也应当听从主人的吩咐,按主人的意愿来做事,为什么你要对马像对人一样的礼遇呢?
那人笑着回答说:我们祖上时,家里养着灵兽,那灵兽不但能理解人的意思,还能知晓世间万般生灵的意愿。它当时因认为我的祖辈有智慧,所以一直跟随着他。我们都把它当成家里的一员那样对待。但是我们父辈他们总是挂念着那些远处不属于他的土地,便要带着灵兽去抢夺,却在半路上灵兽就不见了,怎么找都找不到。到了我这里,我再也找不到灵兽了,所以只好拿马来替代,有什么话就对它说,这匹马也能让人把它当成灵兽,虽然有所不同,但是也不会轻慢地对待它,而是尊重它的反映。
而这个人便是教周公和周文王八方八风之法的太一天神,他在给周公讲道时,旁边那只马一直在跟前。后来,这匹马老死后,周公将它埋在岐山上,当地人当成神马来供奉。周公离世后,人们将周公庙也修在了这里,一起供奉。
所以,第二次与神马有关的故事,是出现在这时期,大家都知道太一天神养了一匹马,因为这一匹马是太一天神养的,大家便都将其称为天马或神马。当时岐山上还建有神马祠。
等到汉代时,太一天神曾有一神马的事被汉武帝听说了,而他听说这个信息时,正是他泰山封禅失败,极度绝望恐慌之际,这个消息对他来说,简直如同救命稻草一样。
(二)汉武帝与天马
那么我们先了解一下泰山封禅。
封禅,其实是帝王祭天行为,祭天的目的,是说君权神授,我得到了当政的合理性,因此,封禅,其实是帝王在民间取得当政合理性的一种举措。
泰山封禅,是到泰山上去祭天祀地,祭天成功,表明得到了天帝的首肯,君权神授,祭天失败,则忐忑不安,权威受损,需反思重来。
因此,泰山封禅是有极大收益和风险的事,那么,如何才算成功,那就是封禅当天天出异象,地显祥瑞,否则便是失败。古往今来,封禅次数最多的人,第二名是秦始皇,第一次是汉武帝,汉武帝刘彻是历史上封禅泰山次数最多的皇帝,他在前后二十一年的时间,共到泰山封禅了8次,次数多说明一个问题,前几次都失败了。
古有制,如果封禅失败,五年内不得用事泰山,但他几乎两三年一次,其迫切程度可见一斑,也就是封禅这件事,整整困绕了他二十多年。
他不但封禅泰山,还祭明堂,建太一坛,都是希望得到太一天神的首肯。元光二年,方士谬忌首先奏请祭祀太一神。汉武帝采纳这个建议,命令太祝在长安东南郊立了太一坛,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汉武帝正式在甘泉建立太一祭坛(泰畤)。同年十一月,汉武帝举行隆重的郊祀,亲自祭拜太一神,正式钦命太一为汉家至尊的上帝神。但都没有任何祥瑞出现。
当时有人和他说,泰山上的主神,也就是后世所说的东岳帝君是太一天神最亲近信任的随从之一,所以被世人视为“直通帝座”的通道,所以,应该去泰山封禅祭天帝,这样才能为天帝所知晓。
但八次都失败后,在他绝望又不安时汉南阳新野有一个叫暴利长的人,因犯罪被流放到敦煌屯田。他在渥洼水边发现一群野马,其中有一匹长得神异非凡,常到这里来饮水。暴利长用泥土塑了一个假人,让它手持马笼头和缰绳立在水旁。久而久之,野马对土人习以为常,失去了警惕,暴利长便代替土人,同样手持勒立于水旁,趁马不备时将其套住,想把它献给汉武帝。暴利长想把此马说得不同寻常,便诡称它是从水中跃出的。
而汉武帝此前想尽了一切办法都要联系到太一天神,哪怕不是东岳帝君也行,哪怕是养过的那匹马也行,后来他占卜得到的结果是 “神马当从西北来”。而暴利长的消息传来后,汉武帝兴奋不已,认为这是太一天神给他的赏赐,他终于可以对外界宣传说他得到了太一天神的认可,因此,这匹马被命名为天马。并且不计代价的派人去乌孙求这种马。在获得这种马后,他兴奋的写诗一首,其诗为:
太一况,天马下,沾赤汗,沫流赭,志俶傥,精权奇,
苶浮云,晻上驰,驱容与,迣万里。今安匹?龙为友。
其中第一句意为,这天马,是太一天神赐于我的,最后一句是说,这种天马,只有龙才能配得为与他为友,一起陪伴。意为告诉世人,我是得到太一天神首肯的真龙天子。此后,每来一批这种马,他都要赋诗一首,进行神话。“天马来,从西极,涉流沙,九夷服。“
因此,古代的天马有三指,一指《山海经》中所记载的上古灵兽,后来灭失不见。二指道家故事及神话中曾经陪伴过太一天神的一匹马, 《云笈七签》卷八四有云:“忽见太一以天马来迎於寝卧之前。”明刘伯温《走马引》:“精诚感天天心哀,太一乃遣天马从天来,挥霍雷电扬风埃。”都指的是这匹神马。三指汉武帝将获得的一种宝马称为太一天神赐给世间的宝马,也就是后世所说的汗血宝马。
然而还有一匹神马,更是大有来头,便是龙马。
(三)龙马负图
龙马负图洛水出书的典故,陇西成纪,也就是今天的天水,有一山,今叫卦台山,山下渭河绕而过之,山对面的半山腰上,有一洞,名叫龙马洞,著名的文化史上的标志事件,龙马负图的典故便出自于这里。
有人说,不是在洛阳孟津么?洛阳孟津的其实是洛书,只不过人们把河图洛书会混在一起说,但河图影响力大,说着说着,将二者混为一谈,又因借河图之名,变成洛阳出河图了。
当时伏羲在卦台山观天悟象之时,有一日见一灵兽体形似马,龙头鳞身,自渭水中一跃而出,其身上有黑白点数分布,伏羲受此启发,创立八卦,故这座山也被后世命名为卦台山,龙马身上的黑白点数分布图案,被称为《河图》。
汉代孔安国有著云:“《河图》者,伏羲氏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山海经》中亦言 “伏羲得河图,夏人因之,曰《连山》。”也就是说,最早的《易经》,叫连山易,但这也是依据《河图》所产生的。
因此,后世的《周易》,也是在此基础上所产生的,成为中华文化的产生的重要源起,包括五行五方的概念,八风八卦的义理。
很多人看不懂河图,其原因是是执微者,必失其著,从外面的理数,要看懂内在的源起,十分艰难,然如源起往外看,犹如顺着树杆找树枝,则极为简单。
河图之中有两个概念,一是天地,二是阴阳,天为气象,地为物象,天为阳,地为阴,明白上面之后,我们来看河图。
看河图,以中为起点,河图最中心一点,为北辰之气象,即北斗七星,北斗生元气,元气曰太一。最中间的那个点,代表着北斗的元气,在中国古人心中,北斗是宇宙化生的中心,并且认为北斗藏布元气,人们将北斗与北极星当成一个整体来看,称为“斗极”,并认为,化生天地的元气皆藏聚于北斗之中,故将其称为元斗,有生化万物的作用。元气混而为一,为太初,亦称太一,便是河图最中点的那个点。
以此中心为点,二十八星宿分四个星区围布在北斗四方,产生不同的天气,故在河图之中,中心点的四方各有一白点,代表星辰运生过程中所产生的天气。古人便云:斗柄北指,天下皆冬,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
北斗实则共有九星,七明两暗,《黄帝内经》中有言“九星县朗,七星周旋-------生生化化,品物咸章”。另两星被称为辅弼二星,也就是“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中的的两仪,这两仪,一个名字叫太阳,一个叫太阴。元气经过两仪之后,在地成为五种不同属性的能量(包括能量关系),便是我们说五行。也就是河图上面,只有南北两方向有五个代表地气的小黑点,而东西方没有。
同时,古人认为,元气经过两仪之后,会产生元阳和元阴之气,其中元阳之气会化为生气,元阴之气会化为灵长之气,阴阳化合而生万物,万物以三表示,故河图的东边天白色的三个点,代表生灵长成的天气。但这些天气到了地上后,是通过八种不同的信息来感应和调节万物的节奏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八卦,也就是说,万物生灵在长成过程中,其身上皆有五行八卦之气,并且这些气在影响着万物的发展节奏。
好了,我们不小心讲多了,以后有机会时再讲河图,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龙马及河图的出现,是奠定了中华民族认识世界的文化基因。
(四)龙飞凤舞,天马行空,穆王八骏,驰骋神州。
你很可能见过一幅画,画上有八匹马奔腾而来,明成祖喜马,他将这八匹马的形象刻于明长陵,被人誉为长陵八骏,民间的传统木雕上也经常见八骏图案,众人所不知的是,因这八匹马,历史上多了个赵国,天下有了赵姓。
周穆王时期,有一人叫造父,极喜马匹,擅长狩猎,为周王室御马官。当时有传言,潼关东南位于灵宝的终南山脉中,有一小山,名叫夸父之山,也就是夸父身死的地方,他身死之后,手中的桃木手杖落在了此处,谁知枯木逢春,这手杖竟长出叶芽来,历经千年之后,这里竟然变成了一片桃林。《山海经·中山经·中次六经》亦云:“夸父之山,其北有林焉,名曰桃林。是广员三百里,其中多马。湖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
这个地方的马,其行飞快,故而人称骏马,传言这种马可通神灵,也就是传说中的老马识途,骏马通神。作为特别爱马的造父,一直想得到这种马,便潜伏山中,最后获得八匹骏马,并依毛色命名,分别为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华骝,绿耳。
他获得这八匹骏马之后,极为兴奋,将此事报告给了周穆王,并告诉这是从终南山获得的骏马,普通马可以识途,终南山的骏马定可通神,可以帮我们找到神仙。
听了造父的话后,周穆王兴奋不已,他听说过后羿寻不死之药的故事,也听说过周公师父和神马的故事,于是他决定让这些骏马带他去找神仙,找昆仑山,找西王母。
但周公有制,天子架六,也就是说他只能用六匹马,于是他把华骝,绿耳送给了造父,让造父专门制造他们俩去找神仙的马车,择日出发,去找神仙。
待到造父造好车后,俩人带着随从出了沣镐王城,纵马西行。但刚出行没多久,其余的人就跟不上了。两人想这样等下去什么时候是个头,于是愉快的决定就他们两车出行,让八骏带着朝青海湖日月山而来。后来他们俩的这个旅行过程被写成了一本书,叫《穆天子传》,也叫《周穆王游行记》。
最后他们在青海湖畔的日月山下见到了西王母,相见聚欢,周穆王乐而忘归。
而众大臣见天子离而未归,朝纲涣散,徐偃王伺机而起,欲联合东夷伐周。
造父有一日见八骏性躁不安,知其向来灵性,便放出自己的两匹回周,不多日便到达周地,周王室的人见有两骏马回来,立即架车,随其又西回,在两匹骏马的带领下,周王室的人在青海湖畔见到了周穆王,并向他汇报徐偃王伐周的事。
周穆王听闻之后大惊,立即和造父驾两车回京,不日便到达京城。徐偃王的人听说周穆王能这么快突然出现,定有神助,于是一夜间士兵逃亡大半,徐偃王败。
周穆王知前后造父立下大功,于是赐造父以赵城为邑,并赐赵姓,由此有了赵国,造父也成了天下赵姓的始祖。这八骏,也自上闻名天下,成为大家心目的天降神马。骏马一词,也一度是专有名词,专指这八匹马,后来泛指一切跑得快的良驹。
唐代韩愈的《马说》中有云:“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那么,伯乐到底是谁?在中华神话中,伯乐并不是一个人名,而是一个职位,仙界负责管理天马的神仙职位,名叫伯乐。
那么,这伯乐又是什么背景。
(五)人都希望遇到伯乐,那么伯乐是谁
前面讲到,造父因为于终南山中寻得八骏,带着周穆王去对找神仙,最后寻得西王母,立下大功,后因造父在徐偃王造返时带周穆王及时返回并大破九夷军队而立下大功,最后被赐造父以赵城,从而有了后来的赵国,他本人也成了赵姓的始祖。那么后来呢?我带大家找找造父去了哪。
《尚书•舜典》有云“璇玑玉衡,以齐七政”,意为可以用北斗七星调和日月五星的运行周期。而北斗九星的运行,影响着世间万物的更替发展,因此,为了更好的观察他们,便以北极星为中心点,将星空划为二十八个星区,来参考北斗俯冲和日月五星运行的相互影响。这二十八星宿又被分为东南西北四象,分别为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并且二十八宿中每一宿都有自己不同的属性和特质。然后在中华神话中,这所有的星宿都归斗姆元君统管,但下面的每一星宿,都有不同的星官,负责管理和监测这一星宿。
其中,北方星宿为玄武大帝掌管,这七宿分别为斗、牛、女、虚、危、室、壁。也各有仙君管理。其中危宿中共有11位星官。其中有位星官的名字叫造父,官职为伯乐,也叫司马。《晋书•天文志》中亦言:“传舍南河中五星曰造父,御官也,一曰司马,或曰伯乐。”《石氏星经》有云:”伯乐,天星名,主典天马“。
早在周穆王和造父要离开昆仑山时,他便得到了西王母的赏识,许诺离世后可为天仙,主典天马,并主官北方玄武七宿中危宿中的伯乐星,正式官职名叫司马。
至于大家所熟悉的叫伯乐的那个人,其实他的真名叫孙阳,只因他善于相马,大家便说他是伯乐星转世,传着传着,没几个人记得他的本名了,便直接将他称为伯乐。后来他写了一本专门用来相马的书,被后世称为《伯乐相马经》,后世管但凡特别会相马的人,都认为是伯乐星转世,均称为伯乐。再到后来,更多人根本不知道二十八星宿中有一危宿,更不知道危宿中共有十一位星官,也不知道其中一位星官名叫造父,这颗星名叫伯乐,官职名叫司马。但唯一大家知道的是一个叫司马的官职名。在人间也有。早在殷商时期,人间设司马一职,其位仅次于三公,主管军政和军赋,为真正意义上的最高军事长官。而将最高军事长官起名叫司马,原因是在先秦时期,马的地位极高,所有职业化的队伍都是由贵族出身的子民组成的,其战争的方式也是战车列阵冲锋,一个方国的强大与否,是用百乘之国、千乘之国来形容的。因此,司马成了最高的军事官职名称。
(六)养马养出的两个大国
二十八星宿中,北方七宿中有一宿叫危宿,危宿共有11名星官,其中一个星名叫伯乐,官职叫司马,主管的神仙名叫造父,是赵国的先祖。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秦赵两国的祖先其实是同一个人。叫蜚廉,蜚廉,他有两个儿子,兄长叫季胜,其弟叫恶来,造父便是季胜的曾孙,而秦国的始祖秦非子便是恶来的五世孙,所以秦赵两国的共同祖先,都是商末周初的蜚廉,而这两个国君得到赐封的共同原因居然都是因为养马。
恶来,当时殷商排名第一的猛将,曾单人杀死过兕兽,因此名扬天下,出战之时,以此兕兽皮为甲,将领兵丁无不侧目,无人敢敌。后又坑捕一兕兽,训练良久,竟然能伺而骑之,一时成为盛传。当时为了提整士气,向各方国炫耀殷商的武力,帝辛重启了斗虎表演,恶来最初便是这一表演赛的主角。
恶来的斗虎表演总会在纣王召集诸侯时上场,在众人的惊叹声中,恶来会将累得气息奄奄的老虎徒手撕开,全场的气氛一时到达高潮。在整个殷商,可以徒手博虎的人,只有他们两个。因此,他们俩除了普通的君臣关系外,还有一种英雄相昔的“戏友“身份。
纣王身死之后,恶来心痛如割,反抗周王室,最后自己也被杀。而蜚廉的祖父中橘曾率部随先祖西征戎羌,后进至渭水中游奉命屯守,营建城邑,便有了“犬丘”之地,蜚廉战死后,他的部落便迁到了这里。等到周成王平叛之后,又让他们迁到了再往西一点的朱圉山。
朱圉山今在甘肃天水甘谷县境内,古称雷泽,有雷泽之石,为伏羲出生之地,在朱圉山附近,有一草原,上有野马。而秦人的祖先伯益在舜时期的官职便是负责驯鸟兽,因此,无论造父还是秦非子,都极善驯马。
当他们发现这些野马后,便自主的开始了驯服工作,最后如《史记》所述,到达了“马大蕃息之“。并将这些马贡奉给了周孝王,周孝王十分开心,并允许他们到渭水边放牧。
朱圉山雷泽是伏羲出生地,离伏羲遇见龙马负图演八卦的卦台山只有三十多公里,周孝王的命令让秦人先祖得以到达渭河边养马,并且再此遇到龙马自渭河一跃而出,最后进到对面山洞之中的祥瑞。
周孝王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兴奋。对非子说,你们的先祖伯益为舜掌管畜牧,结果畜牧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舜给你们的先祖封地,并赐嬴姓。现在他的后代又为我养马,我也给你土地并封为附庸。”于是,给非子一块封地,并让他承继伯益儿子若木始封之地“秦”的名号。非子从此称“秦嬴”。
等到公元前688年时,秦武公为感念这一事件,在设置县制之时,将甘谷县设为冀县,意为天下之中,成为华夏最早设置的县,奇妙的是,当你打开谷歌地球时,一个地球的样子最后会停住,只要你不停的双击放大,最后看到的县级单位,正是甘谷县域。
秦人获得天水的一带的地盘后,不断壮大,最后得以一统六国,最主要靠的,也是强大的马车部队。
古代管军队称为兵马,足可见其地位之特殊,管任劳任怨全力以赴又称为当牛做马。普通的马陪伴着整个中华文化的军事文明而诞生,而传说中的天马,则成了中华民族精神信仰的一部分。